2022-07-20更新
-剖析中研院青少年成長歷程追蹤數據(下)
青少年親子關係到底有多重要?叛逆期過了,關係自然就好了?
不!統計發現,很可能是好的話從此幸福快樂、但壞掉的話就一直壞下去了!
在每下愈況的青少年親子關係?剖析中研院青少年成長歷程追蹤數據(上)中,我們看到青少年親子關係極需改善的議題,接下來,本篇將探討青少年親子關係對於人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又能怎麼做把握住較佳的親子關係。
好就好,壞就壞:看青少年-成年之「親子關係連續性」
|從青少年長大變成年,七成親子關係持續不變
中研院研究員運用台灣青少年成長追蹤數據(TYP),剖析一個人從「青少年」到「成年」和爸媽關係的變化歷程,發現可以分為4大類,其中有3類是一直從青少年到成年一直處於類似狀態的「持續矛盾(高支持但也高衝突)型、持續衝突型、持續支持型」,而這3種「持續」的類型占了所有人中的7成。
至於有轉變的唯一1類是「由疏遠轉衝突型」,指的是在青少年(國高中、大學)時關係皆疏遠,等到成年後青少年和爸媽開始有互動時,就從相敬如「冰」變「熱吵」了。
詳細可見下列5張圖:

是不是可以發現,多數人在國三時親子關係是什麼狀態就奠下未來好幾年的基礎了,矛盾型一直處在有支持往來但一直爭吵不休的狀態中;衝突型則熱吵個沒完。
|快樂的親子,不到三成
值得注意,在4大類長期親子關係變化類型中,只有「長期支持型」看起來是比較快樂的狀態,但卻只佔整體不到三分之一!可以看看這群長期支持的親子,也是從國中、高中、大學、成年都高度保持在支持的狀態中,即使遇到升學考試、快畢業等壓力時刻,也未忘記支持的習慣。
|壞掉的關係,不會自己變好
疏遠型到成年後(約25歲)有約一半和爸媽轉為衝突型,可見青少年時相敬如「冰」的親子們,長大後要嘛繼續冰下去,要嘛就開始吵!習慣和心理感受的累積,深深地扎根在眾多的家庭之中。
很多人以為,青少年期本來孩子就叛逆、或青春期變化本來就難相處,這個時候感情崩壞沒關係;但其實唯一有歷程變化的類型,是從「疏遠」轉更劇烈爭吵的「疏遠或衝突」,關係突然沒事自己變好的機會,實在不高。
轉大人的心理健康:持續衝突型最憂鬱、持續支持型自尊最佳
心理學家Erikson告訴我們,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發展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也就是在尋找「我是誰?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在這樣的歷程中,親子關係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研究發現,在上述4大類長期親子關係變化類型中,「持續衝突型」的憂鬱程度,從國三、高三、大三、成年,四次測量都是最高的;而「持續支持型』在長大成年後,自尊分數則是最高的。
從「小大人」的青少年,過渡到成年的「轉大人」階段,溫暖關懷的親子關係對於個人自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緊張衝突的親子關係則使個人長期不快樂。
把握當下,開始創造美好的關係
看完了這麼多統計數據,不免對於台灣的親子關係現狀感到惋惜。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這樣的惋惜之餘,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該如何從「現在」開始改變!
|給家有青少年的你
每個20幾歲的成年人都曾是個青少年,每個青少年的爸爸/媽媽也都曾是個青少年。如果你正經營著和下一代的關係,那麼請從現在開始創造彼此「一輩子」的幸福關係。
試著從教養方式、自身的婚姻關係開始留意,在<上集>中我們提到練習愛與溝通的有效表達、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教養、鼓勵孩子具備友情支持、升學督促課業時更要留心親子情感、維持快樂的婚姻關係,是促進青少年期親子關係重要的元素。
詳細請看:每下愈況的青少年親子關係?剖析中研院青少年成長歷程追蹤數據(上)
不過在將眼光放在青少年孩子身上之前,請也先抱抱自己,身為家長的你是不是也正在或快要踏入中年風暴之中呢?先別急著否認或害羞,這些生心理變化,都是正常的發展必經之路,讓我們先愛好自己,再愛好孩子吧。
完整請看:叛逆青少年與上中年父母,雙重風暴怎麼辦?
|給成年了,一路走來的你
如果你對於自己和上一代的關係有些失落,先拍拍自己一路走來的不容易,原來七成的成年人都曾和原生家庭有些不快樂地元素,是不是瞬間覺得多了很多夥伴?!如果你是那稀有而幸運的「三分之一」,不妨立刻感謝一下自己的家人,及這幸運的狀態。
回顧自己的過去,回首家庭十幾年來歷經的故事,不論你對於原生家庭有多少快樂與不快樂,我們都可以透過覺察、發聲、梳理家庭故事脈絡的歷程,找到和過去和解的契機,找到擁抱未來的勇氣。別忘了,和解不一定是巨大而不可能的任務,每一次重新「理解」都是一種和解,在心裡放過自己、放過對方、放過「我們」地開始。
完整請見:離家與回家的抉擇?成年子女與原生家庭的和解之道
許多年前 你是個樸素的少年
許多年前 你有一雙清澈的雙眼
奔跑起來 像是一道春天的閃電
…
當我和世界初相見
當我曾經是少年
我們一起擁抱青少年的自己
也替未來的青少年創造溫暖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