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更新
「我們家就是這麼煩,是不是沒救了」
「回家只會被催婚、問薪水,今年過年還是不要回去了」
一通電話、一桌飯菜、一則早安圖問候,都是家中長輩對於孩子愛的表現,看似平凡的舉動,卻蘊含著滿滿的溫暖。然而,有多久,我們沒有打電話回家?有多久,沒有回家吃飯…
重視群體的華人家庭下,長大的模樣
長大的樣子,是你所期待的嗎?傳統華人社會,提到「家庭」,時常想到「孝順與服從」,家長與孩子間的界線模糊、彼此依賴。而之所以有上述情況,正是因為東方親子文化對於「情感連結」的重視。
在上述情感連結強的家庭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壓得喘不過氣。其實,適當連結有助於關係的促進,若過度連結,有可能造成關係疏離。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家庭情感連結與個人獨立自主中取得平衡,找到雙方「剛剛好」的距離。而開始的第一步,可以從培養「家庭效能信念」做起。
家庭效能信念:原來家庭可以改變
人沒辦法選擇父母及家庭,但可以選擇如何「經營」。學者認為,「家庭信念」指的是:個人對於自己能否勝任家庭角色的信心(我是不是個好家長?我是不是個好女兒/兒子……)。這會影響自己對於家庭的認同感及生活滿意度之外,也會受到家庭成員信念的影響。
舉例來說,每位家庭成員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透過成員間彼此溝通協調、交流意見,交織出彼此對於此事件的「共同認知及共同克服的信心」,而這就是「家庭效能信念」。
以一個台灣親子常見的狀況為例:研究發現,青少年期與家人發生激烈衝突的孩子,成年後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家人協助的機率較低。而之所以有上述狀態發生,是因為親子關係具有延續性,童年的親子關係會延續至成年,也就是說,兒時關係好的、長大仍然好,差的依舊差。整體而言,有3/4的成年人親子關係是衝突、疏離或矛盾的狀態。
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過去關係為何,現在及未來期盼的親子關係,我們可以透過家庭效能信念來創造。
我們不是單純被玩弄的玩偶。我們有感受,也能有所行動!
-長期研究家庭的心理學教授朱瑞玲
其實,家庭信念是透過成員間彼此互動所形成,影響我們,也被我們影響。每個家庭成員身上的信念堆疊,累積而成家庭效能信念。成員間的相互牽動與交織,調節著家庭的幸福滿意度。我們不是被動接受家庭的陶染,而是雙向產生互動關係。而家庭如何產生雙向交流,從培養「自我效能信念」開始。
自我效能信念:換個角度、重新定義
回想家庭生活中,當家庭成員間發生意見不合的情況時,通常會如何處理?一般來說,當發現舊有的思考模式不再適用,我們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人會用逃避的態度去面對,產生忽視及否定的行為;另一種人則是學會反思,選擇面對問題、做出處理,重新檢視自己過去的做法,進而詮釋並做出修正。
長大的我們,回過頭看看原生家庭的管教方式、相處模式,嘗試了解家長當初為何會說這樣的話、做出這般行為,進而在思想或行為上做出更適切的選擇與改變。此時,我們若能提升自己對於扮演好家庭角色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透過學習新知識、重新整理思緒,也較能包容過去並修正負面經驗,擴展新視界。
當發生下列情況時,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嘗試用以下四步驟,發現行為背後的真正含意,重新定義家庭的親子關係。
當家長出現無法諒解的舉動……
當家人又觸碰到讓人不舒服的關係地雷……
|Step1 發現問題
覺察過去的問題,重新思考並提出質疑
「媽媽一直叨念,是不是還把我當成小孩?」
|Step2 反省問題
重新定義問題,看見問題產生背後的真正原因
「她叨念我,是因為擔心我,害怕我沒辦法照顧好自己」
|Step3 找尋解方
換個角度思考,透過找尋資源、與他人討論找到新觀點,增加認同感
「我可以跟她說我的想法,請她不用擔心」
|Step4 付諸行動
付出實踐,將新的觀點融入生活,實際運用
「定時打電話回家,關心家人,也讓家人知道自己近況,讓媽媽知道我可以把自己照顧好,讓她安心」
其實,改變沒有所謂好與壞,提出質疑是改變的起點,反思是促進改變的動力。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當家長,沒有孩子天生就知道如何與家長溝通,彼此都在成長中學習。藉由每一次的對話,讓彼此的心更靠近,與我們一起,刻劃家庭心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