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也可能很知足!-兒少憂鬱和大人憂鬱不一樣

2022-08-02更新

不知足的人才會憂鬱!
多正向思考就不會憂鬱啦!

 你也聽過類似的話嗎?其實「憂鬱」和「知足」並不是非A即B的單選題,更可能是同時擁有兩個條件交集。簡單來說,憂鬱不是不知足,甚至可能很知足!

知足,也可能憂鬱的真實故事

 憂鬱而自縊身亡的港星張國榮就是一個例子,張國榮在確診憂鬱症時,本人其實無法接受,他認為自己物質不致缺乏,也有愛他的家人、懂他的朋友,但張國榮的知足最終沒能擊敗憂鬱,他的憂鬱擊垮了他,從高樓墜下,如同霸王別姬台詞般「人縱有萬般能耐,終也敵不過天命」。

 新聞報導如果離得太遙遠,那麼來分享一個平易近人的例子,曾有一個朋友是憂鬱症確診個案,家境與大眾相比大概在80%以上的水準,不管是外表還是言行舉止,平常相處的時候,是個很幽默的人、喜歡笑,很難把他跟憂鬱症個案做聯想。

 這些人物質上不予缺乏,看似快樂,但在憂鬱出現時,一樣會出現自我懷疑,「欸!我憑什麼資格憂鬱,我什麼都不用煩惱,家裡還可以養我一輩子,到底憑什麼可以憂鬱,辛苦的人更多,他們都不憂鬱了我倒底憑什麼」?

 但往往就正因如此,讓這些人對於自己的憂鬱無從接受或發聲;也使得當這些人發出求救訊號時,我們錯失了接住他們的機會也。

孩子,不一定「無憂無慮」兒少也會出現憂鬱症狀嗎?

 以上為一些成人們可能出現的憂鬱情況,但其實青少年和兒童也是會有憂鬱症狀的,且近年青少年憂鬱人數持續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顯示,國內近三年來,自殺死亡率不斷攀升。

小孩子而已有什麼好心情不好的?

 「我只是為了孩子好」、「你們是不是太閒了」、「都是我讓你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才有空想東想西」、「都是因為你」、「你懂什麼?」、「讀書而以有什麼困難嗎?」

 青少年的憂鬱太容易被忽略,因為許多大人以成人的標準來判斷掩蓋掉,覺得孩子的易怒、暴躁等偏差行為只是成長路程中會出現的叛逆而已;有些大人可能會認為,孩子正在無理取鬧,是因為物質得不到滿足,卻忽略了孩子們心理上的黑洞。

「兒少」憂鬱和「大人」不一樣

  在臨床診斷會參考精神臨床診斷準則(DSM-5)中,其中指出,兒少與成人憂鬱狀況最大的差別,是兒童和青少年可能在面對憂鬱情緒,會變得現出現易怒、脾氣暴躁,而非悲傷,當青少年無法應對自己的憤怒時,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然而,兒少的憂鬱表現,常被誤認為青春期的叛逆、或是轉大人的衝突,我們給了錯誤的應對方式後,更加深了孩子們的無助感,而無助感增加了憂鬱的症狀,掉進了一個沒有盡頭的循環。

 就如同在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尋求幫助時,激動地說出「我想要報復」。憤怒表達在自傷行為上,只是這樣的「報復」,讓茉莉分不清楚究竟是想對自己,還是表達對媽媽的憤怒?

讓愛在憂鬱中仍能蔓延:我們可以怎麼接住憂鬱?

|給家有憂鬱孩子的你

   關注學校青少年、家中小孩或身邊遇到的孩子們,憂鬱情緒可以透過檢視日常生活開始,若是檢核分數高,可以尋求學校的諮商中心,請駐校的心理師幫助。若出現憂鬱情緒,也可以參考由董氏基金會提供的親少年憂鬱檢核表,提供初步的篩檢。

|給有點憂鬱的大人們

   大人們,當自己感到憂鬱需要找人商量時,也可以撥打1925(衛服部心理及口腔司專線)、1995(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或至醫療院所進行相關治療。線上平台可以參考小鬱亂入,正視自己的憂鬱。

 憂鬱就像是身體會有小感冒一樣,心也是會感冒的,在生活中遇見憂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正確地看見憂鬱、理解憂鬱才能夠「療鬱」!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吳婕語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2020)。2-31_12-17歲少年主要死亡原因。資料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0-9723-113.html
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5 )。台灣精神醫學院出版。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