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更新
你曾經覺得自己不是好爸媽嗎?
你曾經對孩子的爆哭越來越沒耐心嗎?
你曾經失言錯罵孩子嗎?
你曾經控制不了憤怒的情緒打罵孩子嗎?
你知道你的生氣,有時候並不只是生氣嗎?
其實這些孩子的情緒,以及身為家長的崩潰,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可以深入探究,也許會發現家長不是有意的,孩子也不是故意,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你的生氣可能不僅是生氣,他的搗蛋也不只是搗蛋
作者利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帶著我們覺察自己在「生氣情緒底下的深層感受」。身為家長,可能會發現自己從原生家庭而來的教養觀念深深烙印在腦海,即使不認同或曾受傷,也還是深藏心底,且會在相似的情境中,不知不覺重蹈覆轍。這時便需要好好與過去的自己、家庭和解,透過敘說療癒自己,用更穩定的心緒實施正向教養。
在孩子發生偏差行為時,可能需要的是看見「孩子搗蛋背後對於價值感與歸屬感的渴望」,比如:孩子可能想要確認「爸媽是愛我的」、「爸媽不會因為我做錯事就不愛我」,此時此刻的他們,可能需要成人的回應與關注。在孩子有情緒時,或許家長先別急著講道理,平靜下來後,透過討論,讓彼此更了解雙方的感受與想法,重新和孩子連結,達到療癒的效果與共識。
愛孩子,可以透過「同理」理解孩子內在需求
作者以蒙特梭利的人類傾向(分為探索、秩序與定位、溝通和工作)作為本書主要架構,說明每個孩子內心都有一個「內在導師」,會帶著孩子找到自己特定階段的內在需求,並反覆練習與實施。
孩子一直跟你說「不要」嗎?孩子一直做同一件事嗎?孩子因為生活中突然的變動而大發雷霆嗎?在本書中,都可以找到對應的解釋,你可能會發現,「啊~原來孩子是這樣想啊~」
幾個小默契,與孩子一同建立
作者從阿德勒的「正向教養」概念中,萃取出幾個有效且實用的工具,讓安定教養更順手。設立大人和小孩的積極暫停區,當自己有情緒時,有個不被打擾、放鬆的區域,靜下來感受與思考情緒產生的原因,陪伴自己,等待情緒過去,再來好好討論。
另外,建立日常規劃表,讓孩子參與作息的安排,建立秩序與規律地生活,用「現在是八點,你該做什麼事呢」代替「請你收拾玩具,我們去洗澡」,用「啟發式問句」代替「命令句」,讓孩子實現生活參與感與價值。
推薦看點:
看點1 三方理論集大成,豐富基礎一次擁有
作者將教養三大家-「薩提爾、蒙特梭利、阿德勒」中的理念與論述完美結合,全方位照顧孩子的內在需求,預備良好環境,建立秩序與默契,以及同理雙方的情緒行為,在心靈穩定之下,塑造孩子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實施從容的安定教養。
看點2 理論實務連結,生活對話好有感
作者大量使用觀察孩子的表現,以及與孩子的對話,甚至是詢問教養方法的家長信件作為舉例,並補充自身的反思與統整出的步驟,情境對話與生活小事幽默可愛,工具步驟清楚明瞭,令人迫不及待想要嘗試與實踐。
看點3 照顧孩子也照顧自己,對家長最好的教養書
有別於其他教養書專注於孩子的發展與行為情緒、管理的方式與步驟,作者提出父母的穩定情緒在教養中之重要性,很多不一致與難以實施的教養做法,都是成人忽略照顧自己而來的。由己出發,當成人學會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陪伴自己找出源頭,包紮、上藥,等待痊癒,成人也能了解該如何陪伴孩子走過挫折、難過與失望,給彼此支持的安定力量。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我們只能「愛」孩子,但因為孩子感受到愛,所以他們願意改變自己。可是試問,沒有愛可以給自己的大人,又怎麼有愛給孩子呢?」
時常看著孩子的失控行為,覺得自己是個不好的父母嗎?時常擔心著孩子的未來,害怕自己是個糟糕的爸媽嗎?嘿,看到這邊的你,一定也是想要努力學習成長,為孩子付出很多的心力與勞力。你已經很努力了,要先欣賞這個認真負責的自己,才有能量繼續下去。
也許原生家庭的教養習慣處處影響著你,但我們正在學習新方法,並緩緩放下舊的方法,記得每天早晚提醒自己:「我願意用更正向的教養方式來對待孩子。即使有時候可能會失敗,我也願意欣賞想要變的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