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更新
相愛容易相處難!天下沒有不爭執的伴侶,每對相愛的伴侶都來自截然不同的原生家庭。因此,無論是家人相處模式、父母教養方式、親子互動等,都可能在未來影響孩子在親密關係上的經營,如:生活習慣、情緒表達、衝突處理方式等,其實都環環相扣於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經驗。
你也遇過這些狀況嗎?
|每次與另一半吵架,都彷彿看見父母爭執的背影……
|因為擔心被質疑、被譴責,所以發生事情時,大部分我會選擇隱瞞爸媽,就像對另一半也是……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總是鼓勵我去嘗試任何想做的事,但為什麼我用同樣的方式鼓勵另一半卻沒有效果呢?
|明明我也很委屈,但每次吵架總是我先道歉……
|另一半總是逃避問題、轉移話題,很難溝通欸!
在親密關係中,認識自己始終是第一步!先來做個測驗,看看自己與另一半,分別在親密關係中最常採取哪個愛情衝突處理策略吧!
與另一半的爭吵,卻藏著母親的影子?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提醒我們,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初學習觀察與模仿的場域,且「家長」多半被孩子視為「楷模人物」,無論是外顯行為的模仿,或是價值觀的潛移默化,都很可能悄悄被孩子複製,進而影響孩子未來在親密關係中的模樣。(延伸閱讀: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而一般來說,母親多半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因此,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密切接觸與情感交流,時常被認為是影響孩子親密關係經營的關鍵因素。
與母親互動的負面經驗會漸漸累積在潛意識中,即使年齡增長,也會伴隨著孩子成長,成為內心潛藏的恐懼或防衛。直到在親密關係中遇到衝突時,這些負向記憶便會浮起,將過去曾被忽視的需求,一一轉換為對另一半的要求,而影響親密關係的品質。
當我們戀愛時:愛情衝突處理四大類型
西方學者發現人們在遇到衝突時,可以依據比較在乎「他人」或「自己」的程度高低,歸類出四種衝突處理的策略類型。
如上圖,分別是同等重視自己與對方需求的「整合型」、比較在乎自己的「支配型」、比較在乎對方的「謙讓型」,及直接消極、躲避、冷處理的「逃避型」。
從愛情衝突類型回溯我和母親的關係
臺灣研究者針對217位正在戀愛的大學生進行愛情關係品質分析,探討「大學生與母親的關係經驗」如何影響「大學生自身的愛情關係品質」。
研究發現,與母親互動的狀態,的確會影響我們情緒表達習慣、衝突處理方式,甚至影響孩子在愛情裡,遇到衝突時如何因應。
|整合型-兼顧彼此需求,親密關係滿意度高
此類型的人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較多認同與肯定,因此塑造獨立、有自信的性格,面對衝突時也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對於自身的愛情關係有高度的滿意度;
|謙讓型-習慣退讓以獲得讚賞,長久易致關係失衡
若習慣順應母親以換得肯定與認同,可能無法發展獨立的性格,養成在衝突中壓抑情緒的習慣,而選擇全然配合對方,長久下來可能造成過度退讓、關係失衡;
|逃避型-逃避問題不處理,親密關係滿意度低
母子界限不清,自主空間時常被侵犯,長久未處理界線議題,久而久之在衝突時,容易選擇「壓抑情緒」來逃避問題,親密關係滿意度也相對較低;
|支配型-求表面和平,渴望掌控,親密關係滿意度低
值得注意的是,與母親的相處若為表面和平、相敬如「冰」,實則疏離的情感關係,經常從母親身上感受到被否定,因此面對衝突容易有過度焦慮的情緒,而傾向選擇「支配策略」。導致在親密關係中,會更加希望能有自主權,而造成親密關係滿意度較低。因此,表面和平並非真的沒事!互不往來以求相安無事的母子互動關係,反而可能造成親密關係經營上的波瀾。
同場加映—延伸閱讀
化悲憤為力量!學習愛人與被愛
原生家庭除了藴育、滋養個體成長的養分,同時也帶給子代正負面的價值觀與生命經驗。面對負向經驗與創傷,我們無須感到挫折或自卑。
如果目前已有另一半的話,可以試著透過與另一半討論,創造理想的親密關係,學習修復與扭轉負向經驗;若還沒有另一半,可以從探索自己開始,透過覺察親子關係,重新解讀過去的負向經驗。藉由學習新經驗,將過去的創傷與悲憤,轉化為「練習愛人」與「感受被愛」的力量!
想在愛情中有良好衝突因應,在面對衝突時,雙方可以保留「彈性的立場」,拒絕硬碰硬,並適時同理對方、說清楚自己的需要,在多數情況下,是最有效的「協商」策略唷!衝突的最後,別忘了感謝彼此的照顧、體諒,繼續經營美好愛情喔!
同場加映—延伸閱讀
缺乏安全感的扭轉練習:愛情依附為何受家庭影響?又如何跳脫「家」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