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更新
|「清單」是關於甚麼?
《好事清單》改編自英國劇作家Duncan Macmillan的劇本“Every Brilliant Thing”。描述一個七歲的孩子,在母親第一次自殺後,開始尋找一份生命中的「好事清單」。這是讓觀眾又哭又笑的戲,彷彿在短短的演出中,與在場所有人共構出的生命篇章。
四把椅子劇團,將源自西方的劇本大幅轉譯,並不是生硬地移植相似的內容。而是加入本土的文化脈絡,生動地呈現一個男孩的生命經驗。這份清單源自演員亦源自觀眾,早在演出前劇團就曾向觀眾募集心中的《好事清單》。這份清單既私人又共享,兩個大紙箱內有近百萬微小、值得讓人莞爾一笑的美好。也許在定義上這是獨角戲,但卻有機地、由在場的觀眾一同完成演出。即便是有完整文本的戲劇,卻隨著觀眾的組成差異,場場有著不一樣的驚喜!
|我將要前往的地方,與我來自哪裡無關
「面對她的選擇,我很憤怒。但同時卻很清楚那些,讓人想放棄的理由,從何而來。」
「我怕我會用一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隨著劇情的進展,當男孩不再是男孩後,他遇見了一個女孩,但戀愛的狂喜卻伴隨著一種困頓感。(作為提供道具書的觀眾之一,可以保證這不是Set的橋段,我朋友真的就帶了《童年會傷人》在身上XD)擔心自己會複製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其實正是社會學家指稱原生家庭中的「代間傳遞」效應。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遠遠超過自己所認知的部分!了解原生家庭,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譬如:自己習慣或內建的行為模式。認清自己的過往,並不代表我們將永遠被困在這循環中。恰恰相反地,發覺問題才是改變的第一步!原生家庭說明了我來自哪裡,但它並未限制我將走向何處。自我覺察,正是斬斷代間傳遞的首要任務。
|「好事」真的這麼多嗎?
編劇曾說:「這不是關於人生哲學或克服憂鬱的故事,相反地它只提供了少許的應對方式」。
憂鬱或自殺是極具「社會傳染」的議題,而《好事清單》企圖在不忽略議題複雜性的同時,以喜劇、成熟的視角邀請觀眾思考,並看見這些問題與社會現象。
心理學家Folkman與Lazarus等人,早年提出了「壓力因應理論」(Stress and Coping Theory),其中包含「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的概念,它指的就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學者經過研究後發現,「壓力」本身是一個中性事件,不論看起來是好的還是壞的!當生活發生與個人福祉有關的事件,就足以構成對「壓力」的定義。相似的經驗或事件,在不同人身上卻產生不同影響,造成差異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壓力的「認知評估」不同。當然,我們的其他條件如:個人特質、過往經驗等等,皆會影響我們建立如何判斷壓力事件的「認知評估」系統。
簡單地說,「觀點」或「態度」不單只是個人的看法而已!在這個判斷的機制裡,它也影響著人們處理壓力的策略。我們心情很好的時候,似乎有更多能量來處理問題,但心情不好的時候,許多小事都像壓倒駱駝的稻草。就像演出中遇見愛情的小竺,一夜就將清單寫到了第一百萬件好事。壓力事件,確實會對生活帶來挑戰,但如同那個決定寫下第一份好事清單的男孩。我們選擇面對它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任何可能會帶來不適的時期。
|生命中,那些來得正好的「事」
“If your entire life without ever once feeling crushingly depressed that you probably haven’t been paying attention.”
若你一生中從未感受到至少一次,毀滅般地沮喪,也許是因為你沒留意。
劇中描述一個年幼的孩子,試圖分享他生命中所有的快樂給母親。他想創造活下去的「錨」給「想不開」的人。這份清單的初衷也許是幫助母親,但在列下清單的過程裡,沒想到被療癒的卻是男孩他自己,一個努力面對巨大哀傷與不安的男孩,掙扎寫下的成長故事。
我想當人們在與哀傷或苦痛搏鬥時,無法戰勝的原因並不是忘了那些清單上的種種美好,而是失去那洞見美好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無法被給予,我們終究只能靠自己重新拾起。生命是由許多片段所串連而成,當我們位於喜悅的高峰時,也有可能遇到不那麼讓人開心的事。
但相反地,我們不斷被時間推著向前,人生就像那起伏的山巒,我們不會一直在幽深的低谷。當我們準備好時,世上那份只屬於你的「好事清單」,永遠也列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