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60|觀點】《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當同志向家人出櫃,沒有人是局外人!

「我花了半輩子的時間去觀察我自己是同性戀這件事實,
可是我花一分鐘時間跟爸爸說我是個同性戀。」
——臺灣學者的研究中,一位同志的訪談節錄。

 我們花費時間與心力去探索自己的性向,對於尚未完全接受多元性向觀念的上一代而言,難以一夕之間就接受這個事實。或許這就是現在承上啟下的世代,必須經歷的過程。

 《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於今年初(2023)上映,故事從一個死掉的gay和鋼鐵直男冥婚開始。別以為這是要把直男「掰彎」的愛情片!其實整部電影包含許多引人深思議題。其中一條即是主角父親面對兒子是同性戀的故事線。

圖/取自《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劇照

出櫃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2019年5月同婚法案通過,但至今,「得到爸媽、家人積極的祝福」可能仍是大多數同志朋友們內心最渴望也最困難的一道檻。許多長輩會選擇以「消極同意」的方式面對,雖不激烈阻止孩子,可是也不願正面回應或給予祝福,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越來越疏離,「冷淡不討論」成了假性和諧。

 可能因為華人不喜歡起衝突的文化特性,同志無論是否出櫃,這個話題在家裡變成不被談論、不被看見、不被認可的存在,而這種消音與沉默,為家人關係蒙上一股強烈而不可言說的壓迫與抑鬱。即使向家人出櫃,長輩仍可能為了「面子」或其他原因,在任何場合避而不談任何有關子女是同志的事情。

圖/取自《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劇照

中間人的關鍵影響力:隱晦的支持創造「衝突改造」的效果

 出櫃很難!但研究也發現臺灣家庭中,長輩和同志子女「間接隱晦」的支持與同理。其中一個關鍵角色是同志的「兄弟姊妹」(也可能是其他親友,例如電影中毛毛的阿嬤,及冥婚老公)。

 他們擔任重要的「第三方」——協調與溝通的角色,具備「衝突改造」的效果,成為長輩和同志子女之間的橋樑,避免彼此正面衝突,穿針引線傳達兩者心意、蒐集同志相關資源給長輩,同時也與同志手足傳達父母默默的愛。

圖/取自《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劇照

全家人都是出櫃的局內人

 出櫃這件事,是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才有辦法完整的歷程。因為我們最終仍是彼此相愛的,我們都不想因此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到彼此的關係。要如何「一起出櫃」?往下看雞湯給的小建議:

|給同志朋友的建議 

理解現階段而言,向家人出櫃並非一蹴可幾的事情,可以採取間接、非語言溝通的方式,例如帶伴侶回家、邀請家人參與同志相關活動,多用心照不宣、顧及雙方面子的默契傳達資訊,或許對於家人的衝擊不會那麼大,也比較能讓家人每次適應一點點,越來越接受。

|給父母親的建議 

多多接觸相關議題,真實理解就能慢慢消減心中的焦慮,也可以適時釋出友善的訊號,彼此才能「共同完成」出櫃的歷程。

|給同志的手足或其他親友的建議 

善用「中間人」角色,為他們穿針引線、善意傳話,提供與陪伴長輩接觸了解相關議題,傾聽同志手足的心情、給予支持。

 願我們都能擁抱家人的不同面貌,如主題曲《親愛的對象》,「什麼關係」都沒有關係,多元的愛都能被支持、被接住。

我也放棄線索 預設立場 沒對錯 又怎樣
好在我們 從不必說明 什麽關係 都沒關係
很單純 很嚮往 尋找親愛的對象 本質一樣

真的存在 這種感情 依賴沒必要 再小心翼翼
你有接住我的方法 我去哪裡飛翔你都會在場

……
最後我們 像家人貼近
能給的關心 不只關心

——蔡依林《親愛的對象》

延伸閱讀:看見同志,全家人都是出櫃的局內人
延伸閱讀:出櫃好難?同志家人溝通的務實策略

|延伸推薦:被霸凌者的溫柔復仇

延伸閱讀:霸凌者也可能有被霸凌的傷!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霸凌/被霸凌者?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蕭子喬
製圖/雞湯來了蔡季葦、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李佩雯(2018)。當「他們」也是「我們」:已出櫃同志與原生家庭之跨群體溝通關係維繫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8(1),65-101。
楊文山、李怡芳(2016)。步入成人初期之臺灣年輕人性傾向之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5), 47-79。
莊瑞君、陳慶福、劉安真(2011)。女同志向家人現身歷程之敘說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9,71-104。
畢恆達(2003)。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5,37-78。
Hammarén, Nils, 2007, “Gender Order or Disorder?” Pp. 39–48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xuality:Gender and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Youth Culture, edited by Thomas Johansson.Burlington, VT: Ashgate.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