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都不講話呢?」、「你為什麼都不發表想法?」
內向人應該聽過這種關心的問句,但真的是我們都不說話或發表想法嗎?
大多數時候,內向人會將時間花在思考、聆聽大家說話、觀察周遭人們與環境等事情上。
「內向」到底是什麼?
最早提出「內向」與「外向」,描述兩種不同人格類型的是心理學家榮格,內向者傾向關注自身內在的想法與感受、外向者傾向追求外在人群與活動。本書作者蘇珊.坎恩認為若要給予內向者評語,絕大部分都會出現很安靜、很內向、很害羞、不講話的評語。而在本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
「內向者沒有一體適用的定義」
「喜歡和人相處,但也喜歡獨處;可以輕鬆和人往來,但同時也文靜內斂;
觀察力敏銳,通常多聽少說;有自己內在的世界,而且很看重這個內在世界」
如果把內向和外向放在光譜上來看的話,一端是內向型、另一端是外向型,中間端則是內向、外向兼具的兼融型。不論你的人格特質是偏向哪一端,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另一端的特性,也就是說,內向人不一定都很安靜、外向人不一定都很活潑,差別在於和不同的人相處時,呈現出來的互動方式。
內向人的安靜探險:內向指數測驗
在測驗中,如果你回答「是」愈多,代表你可能愈內向;如果你回答「否」比較多,代表你可能比較外向;如果「是」和「否」一樣多,則表示你可能個性內外兼具,在書中可以看到完整的22題測驗哦!
內向、外向沒有好壞之分,我們可以透過測驗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傾向哪一邊。隨著時間的流逝及成長經歷的變化,能收集各式各樣的經驗,也學會延展自己的個性,並了解自我極限在哪裡。最後,除了獲得來自周遭他人的肯定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來自對自己的肯定!
內向人也很優秀
此書觀點1|內向者也能好好表達,只是需要「思考時間」
是否曾經在各種場合,例如課堂、公司、朋友聚會上被其他人說過要多開口講話、多發言呢?在大家面前講話很不自在、擔心說錯話、沒有足夠的時間想出答案、不喜歡大家盯著我,這些常見的情景都是讓內向人不敢開口的常見原因。
作者特別提出了內向者需要「思考時間」的概念,「思考時間」延伸出來的即是思考/討論/分享的技巧,在書中,作者希望大家也能將此技巧運用在課堂、公司、朋友聚會等不同場合中,讓內向人較能勇於開口表達,而內向人能夠藉此來培養開口表達的自信和心理準備。「思考時間」同樣也適用於各種領域,相信在經年累月地練習之後,你也能夠勇敢開口表達。
*建議方式|
思考/討論/分享:自己先思考1~2分鐘→和小組進行討論→小組派代表和大家分享
此書觀點2|內向vs外向沒有絕對好壞,發掘閃閃發光的自己
每一個人都會散發光芒,內向安靜的人也不例外,只是需要花時間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亮點。面對上台而擔心焦慮的你、不曉得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亮點的你,在書中你都可以找到各種方法,嘗試之後便能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了。可以試試以下這兩種方法:
方法1 面對上台而擔心焦慮的你x上台技巧培養:
事前準備、逐步調升壓力、熟悉環境與調整呼吸、面帶微笑,和台下的人建立交流、把眼光放遠。
方法2 煩惱找到自己的亮點的你x擁抱自己的超能力:
拓展舒適圈、追尋熱情所在、充飽電再出發、重視真正的友誼、與個性相反的人來往、相信自己、找到自己的聲音。
致.人生不同階段的你,陪伴內向的自己與孩子
|正值學生時期的你
- 了解身體語言:微笑不只會讓周圍的人愉快,也會讓你自己更開心、更有自信。
- 勇於開口表達:說出自己的需要,能賦予你力量,通常也會獲得良好的回應。
- 挖掘長處及興趣:嘗試各種方式找尋自己的長處及興趣,不去害怕失敗。
|進入微型社會的你(大學)
- 開始挑戰自己:挑戰自己成為習慣以後,漸漸就會固定去做有挑戰性、感到有收穫的事。
- 發揮自己的長處、多方嘗試:善用長處在生活中各個地方、繼續嘗試其他事物。
|成為職場新鮮人的你
- 逐漸突破舒適圈:當興趣成為自己擅長的事情,再次逐漸向外找尋新興趣,累積經驗與能量。
- 療癒角落:放鬆、做你喜歡的事,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做你自己。
|為人家長的你(詳見本書-給家長的指引章節)
- 幫助探索社交生活:內向與外向的家長利用不同方式引導及幫助小孩融入團體生活。
- 陪伴、支持、鼓勵:盡可能抽出時間和孩子聊天、傾聽孩子的煩惱,給予建議與支持,。
|給教育現場的內向孩子(章節結尾之具體作法小精靈)
- 內向安靜的你:了解有各種方式可以融入學校、加深人際、促進與家庭成員的互動等等。
- 父母及老師的指引:獲得如何從旁協助孩子找到內向優勢的技巧,讓您能更了解您的孩子。
- 建議師生討論進行方式:學生先自己思考1~2分鐘→每位學生於小組進行討論→小組代表和全班分享
與自己內向的那一面相處:發揮長處、挑戰自己、找尋療癒角落
不論你的人格特質是傾向內向的那一端,或是傾向外向的那一端,又或是內外向兼具的兼融型,隨著人生每個階段的成長,我們或多或少都需要獨處的時刻好好沈澱才能恢復工作的疲累、釋放課業的壓力。不論你是出自於哪一種原因,或是不曉得怎麼樣找尋療癒角落,翻到本書的第十四章,會發現更多方法!
獨處代表另一個你,內向者、外向者,內外兼融者,相信能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療癒角落」!
了解自己、找出內向優勢、擁抱它,並找到自己在各種場合中感到最舒服自在且有自信的一面,相信自己也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內向道路。
相關推薦: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書籍)
相關推薦:The power of introverts(TED影片)
|特約作者讀後感|
翻開書本閱讀後,會發現是本有趣的書,當看到和自己似曾相似的故事時,不禁會心一笑呢!而我的療癒角落正是手帳紀錄生活。透過手寫生活,累積了數本經歷,時不時把過往手帳一一攤開,翻閱以前,就會覺得「啊!我真的很努力生活呢!」、「原來我經歷了這麼多事情、成長了許多、思想也深了許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