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情緒竟然不是被觸發的天然反應!?
「什麼是情緒?」「人會有情緒是先天的,還是後天學習來的?」「通常你是如何判斷情緒的?」5月17日雞湯來了第13場線上讀書會,由執行長陳世芃擔任說書人,透過連續的Slido問答,以及分享《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書中精華,與讀書會的成員們共同討論「情緒」,打破舊知識,學習新觀點。發覺原來,喜怒哀樂其實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
引言|定義情緒的新世界
上半場讀書會說書人世芃,透過即時問答回饋與成員互動,融合書中作者的實驗情境,分享釐清人們對於情緒常有的既定印象:
一、「基本情緒不存在」
透過實驗假設,可以發現科學儀器最多也只能分辨愉快/不愉快的表情,顯示面部表情無法和基本情緒的表情配對。
二、「情緒沒有普世性」
讀書會中發現,每個人對於生氣時的身體反應,也都不盡相同,與研究結果相似。
因此情緒與我們以往認知中的不太一樣,作者比喻情緒就像各式各樣的餅乾,大腦是廚房,有原料(麵粉、水、鹽)就可以做出形形色色的餅乾(情緒的多樣性)。
說書人世芃更進一步分享,也許我們以前認為開心是微笑的,但開心的情緒反應,除了微笑以外,也可能是嘴角上揚、露出梨渦、眼神等等。所以在情緒的世界裡,變異才是常態,每個人的覺察、知覺和表達方式都不同。
上半場|情緒新舊觀點,超級比一比
我們知道腦科學中杏仁核與恐懼相關,過往的研究發現,杏仁核缺陷的人並不會感到恐懼,但書中作者透過SM實驗、雙胞胎實驗中得到不同的結果,發現即使杏仁核受傷也能令實驗對象產生恐懼的情緒反應。
因此說書人世芃分享作者重要觀點:「情緒是被建構出來的。」如此一來情緒的論點,與以往不盡相同,然而情緒又是如何被建構的呢?
說書人世芃透過想像一顆蘋果活動,與讀書會成員談情緒如何被建構。在生活經驗中,我們可能在不知覺得情況下,透過經驗「被建構出」對情緒的認識,如:開心的、快樂的,會與微笑的表情連結。
另外情緒脈絡也會讓我們做出正確的預測,如:在「超市」看到紅色圓形的物體,我們可以很自然的判斷,不會是彩球,也不會是小丑的鼻子,而是蘋果。
換句話說,人在判斷情緒的時候,情境扮演重要的關鍵。大腦會將感覺輸入,尋找合適的概念「動態建構」的過程。
下半場|情緒面面觀,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讀書會中說書人世芃聯想,既然情緒建構的方式以及學習情緒的方式,與以往我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情緒?面對情緒的方式也會與過往我們學習到的不盡相同嗎?
結合書中作者精華觀點,說書人世芃與成員們分享調適情緒的方法有二:
一、注意身體預算:
身體預測的準確度、能否辨別身體與情緒的關聯都與身體預算有關,因此平常我們可以透過,早睡早起、多運動和多喝水等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
二、提高情商:
藉由擴大情緒的概念,更容易歸類情緒的類群,精準的知道此時此刻自己的情緒到底為何;面對情緒時多花一點時間,重新評估自己的狀態;在負向情緒時可以將注意力分散,不將自己局限在反應刺激中,做些喜歡做的事情。
最終局|書與生活連結
說書人世芃分享心得,透過此書發現原來情緒跟我們以往所學,不太相同,但書傳達最核心的意義是,「情緒的意義」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去建構出來的」,也就是說,人對於情緒是有主動參與權的。
因此當我們接納這個觀點,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決定去怎麼調適它、面對它,也或許可以從中得到新的發現。
讀書會成員回饋|
A成員:「這一次的參與經驗還是一樣滿意到不行!除了獲取新知以外,也會偷偷記錄整體讀書會的流程,雞湯讀書會的互動率這麼高!也是吸引我不斷想再參與的原因之一。」
B成員:「原本以為會較偏向心理層面的覺察自我情緒,但我發現像這樣講述理論並驗證的方式我更喜歡!」
C成員:「理解情緒建構論的想法與脈絡後,更能理解同一個情緒名詞在不同人身上可能是一個類似的名詞,也盡量不以自己的觀點去論斷別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