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養與尋親】每個被收養的孩子都是小《泰山》:有面對真相和尋找自己的勇氣

 電影《泰山》中小嬰兒爸媽的船遭到大火吞噬,在小島上無法繼續生存,將小男嬰留在樹屋中。剛好被意外失去小猩猩的母猩猩發現,即便外貌不同,但想呵護小生命的心無異。小男嬰被收養了,命名為「泰山」。

 在猩猩媽卡娜的細心照顧下,泰山在猩猩家族裡一天天長大,和森林裡的動物們成為好朋友,練就了在森林中生活的矯健身手。一天,泰山偶然遇見來自人類社會的珍妮,開始產生疑問「我是誰?我來自哪?」

 多數人都看過的迪士尼電影《泰山》是一個勇氣與尋找自我的故事,其實也正是被收養孩子們的寫照。真實世界中被收養的孩子們,為了找回遺失的篇章,有些孩子選擇踏上尋親的旅程:

我到底是誰?即使現在生活很美好,尋根依舊是生而為人的終極渴望

 「我到底是誰?」一開始打算重返人類社會的泰山,就像決定尋找原生家庭的孩子,想找到自己出生的「根」,不只是想找到自己的「同類」,更是渴望解開自己是誰的身世之謎。

 許多被收養的孩子,感到自己格格不入,尤其跨國收養的孩子更容易覺得自己和家人長得很不一樣,在成長過程中「自我認同」產生許多困惑,而探尋生命之初的真相,是解開謎團,並建立穩固自我認同的重要里程碑。

允許尋根很重要!收養家庭陪伴孩子尋找生父母,就是小泰山最大的「靠山」

 影片中的蔡竹飛希望:「可以透過找到自己的生母,進而找到『自己』」,即便知道尋親路上困難重重、須承擔許多失落與情緒波動,還是選擇披荊斬棘、追根究柢。因為,在躊躇未知與出發探尋間的猶疑地帶,一次次的努力與拼湊拼圖,都是漸漸築起自信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歷程。

 收養家庭的肯定與接納,就是小泰山最大的靠山,最堅實的後盾。若能在收養家庭的支持下,被允許、鼓勵去了解過去的全貌與真相,反而有機會幫助他們好好活在當下。

 在這過程中,旁人若能協助泰山尋找「被生父母送走時是被疼愛/重視」的記憶碎片,就像泰山若知道自己的生父母當時無能為力,但努力把自己送到相對安全的樹屋,感受起來相對溫暖。

 孩子若知道生父母把自己送到育幼院門口、店家門口,雖然無力照養但希望趕緊有人發現自己;或透過照片回憶起曾受到的悉心照顧等,都是有意義的嘗試,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其實並非被輕視拋棄,而是被在乎的。

尋根不等於不要收養家庭了!|原生&收養家庭是「不一樣的意義」,都很重要

 孩子尋根的「好奇」是為了補齊過去的生命拼圖。找到原生家庭,並不代表不要收養家庭了。對許多的小泰山而言,生父母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非大部分。尋找原生家庭是找到自己是誰、來自哪裡,但在收養家庭真實的成長經歷,依舊是重要而有相處牽絆情感的。

 和親生父母有機會互動,有助於孩子理解當初的原因,釋懷自己身世的未知謎團,感受到被接納,進而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更踏實,尋得自我認同。

小泰山有面對真相的勇氣!如何和孩子溫柔解開身世之謎?

 雖然,揭曉身世感覺很像一件不知如何啟齒的大事,但其實越早讓孩子知道真相,並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孩子面對真相的勇氣,便能為大人和孩子都營造一個安全談論的氛圍,關鍵在於討論當下的「感受」: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好奇時,以溫暖的語氣及正向開放的態度回答、避免負向言語或情緒。舒適熟悉、愉快自在的情境氛圍,會讓孩子放心展露自己真實的情緒,也願意繼續發問。

與孩子聊身世不會只有在揭露的那一刻,而是一個漫長且循序漸進的歷程,透過每一次聊聊,能更加了解孩子的看法、情緒反應與接受程度。重要的是過程中給予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能夠成為他的父母是一件既感恩又喜悅的事,對他的愛不會因此而有不同。

學齡前可透過遊戲或繪本,和孩子討論「我是從誰的肚子裡出來的?」;小學孩子可能開始擔心自己再次被丟下,需要多覺察孩子行為背後的不安全感;青春期的孩子面對許多升學、人際與生活上的煩惱挫折,在身世之外也要多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相關推薦|身世告知遊戲、繪本、電影媒材資源清單

相關推薦|如何和孩子談身世QA手冊

對話與陪伴,是給小泰山最好的禮物

 其實多數小泰山展開尋親的心態,是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找到關係的連結,而非出於怪罪、生氣、報復或恨意。決定尋親往往需要一些時間的醞釀沈澱,還未展開尋根旅程的泰山們,也許不是不找,只是時候未到。有些人年過三十,甚至為人父母後,才決定或更加堅定地去尋找親生父母。

 「謝謝你,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或許,我們可以相信:就像泰山們有在森林家庭中健康成長的能力,也有面對自己來自人類社會真相的能力。在尋親路上,不是「親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只要我們都有開口討論、啟程追尋的勇氣。

相關推薦|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尋親手札》一

延伸閱讀|無法養,為什麼還要生?是什麼情況,讓生母把孩子出養已是當初最好的決定?

延伸閱讀|被收養的孩子和親生爸媽重聚:電影《晨曦將至》歷經慌張不安,終會走向溫暖安定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