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更新
家庭議題的講座只有家長需要參加嗎?
不!每個人都需要家庭教育,只是階段不同需要的議題不一樣。
炎炎夏日的周末午後,一群「年輕人」踏入工作坊現場,打破人們常見家庭教育只有家長來參加的刻板印象。這是一場專為「年輕世代」開了工作坊,也是少見以「成年子女」家庭議題為核心的活動。
「長大中、練習獨立的我們,開始面臨著和原生家庭拉扯的心理。不喜歡的部分,應該要知道怎麼改變;喜歡的那些畫面,應該要知道怎麼延續。可是這些最日常的課題,就像情感教育,在過去都不知道要去哪裡學」,籌辦此次活動的講師這麼說。
最有效的學習,需要從自己真實狀況出發,並透過互動練習、有感體驗進行覺察才容易引發改變。因此半天的工作坊,首先以便利貼釐清參與學員的家庭現狀,接著透過個人化測驗(雞湯來了團隊改編心理學者研發的量表),了解自我目前與家人關係的「獨立指數與面向」;最後透過解測與溝通體驗、換句話說改寫練習,試著尋找屬於每個人能在未來實踐的方針。
家庭關係,你最想獲得什麼超能力?
活動一開始,以貼貼紙投票遊戲、便利貼分享,凝聚參與學員來到今天這裡的目的與現狀。講師聆聽學員分享,並歸納出不同面向,並分析「家」變成「枷」的常見類型。
現場有民眾提出,希望能「不再嘗試改變家人」,因為明白家人有不同的選擇,但和自己想法不同時,希望能找彼此的平衡點;也有人希望「能獨立又能顧及家人」,期盼能在自己與家庭之間找到舒適的狀態。
測驗你的獨立指數:在「自己」和「家」之間不再搖擺糾結
參與學員於現場領取雞湯團隊改編的個人化測驗,將透過統計分數,與講師解測,釐清自己獨立的「程度與面向」,並進而思考自己期待和家人保有什麼程度的遠近關係,又該如何達到。
特別的是,該測驗是台灣心理學者將西方研究本土化選題與改寫後,再由雞湯團隊進行改編,讓測驗更親民、白話些,從實證研究出發,層層把關的歷程,讓測驗更能反映民眾真實的狀態。
有溝如何有通?避免溝通四毒藥
「溝通」是最日常的需要使用的技能,但也是最多人感到困擾的課題。現場學員提出「資訊不對等」、「一方想討論、一方直接暴怒」、「和長輩的話語權不同」等溝通長見難題。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有「溝」有「通」?講師先提出常見的「溝通四毒藥」,並讓參與學員兩兩一組體驗不同層次的溝通模式,透過實際操作,體會兩人在溝通的積極度、參與度、表達方式、……眾多因素都會影響兩人溝通是否對頻。
「即便火山也會冷卻,冰山也會融化,需要練習,還是有機會改變,也是需要時間」,講師最後和大家分享「解開『家』鎖」的真實故事,或許家人之間幾(十)年僵化的互動模式難以一朝一夕改變,但從自己開始改變,總有帶動家人跟著改變的機會。
參與學員平均給了這場活動8.5分,有幾位學員認為最特別的是能夠透過測驗,真實的了解自己的狀態;也有學員很喜歡講師分享的故事,可以讓人從中找到自己也可以運用在家中的著力點;還有學員提到講師分享的溝通梳理工具「情緒冰山」,能夠讓對話更真實而對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