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權力反轉:成年子女可能需要「不太乖」

2022-07-19更新

「什麼時候開始,爸媽也開始需要我照顧?!」

 從小,我們時常在家中被期待為「要聽話」、「被照顧」的角色,這讓親子關係的權力地位一直處在「『親』大『子』小」的狀態。有一天,我們長大成年了,有能力出外工作、照顧自己、甚至照料家人,但和爸媽之間的角色定位、互動方式,卻仍然有童年的影子。被過去自己身為「小孩」的模樣綁住,被過去和爸媽的慣性互動方式困住……

在「做自己」與「聽話」之間拉扯的我們

 長大成為「成年子女」之後,和爸媽的關係,深深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也受到性別與婚姻狀態的影響。

|童年經驗

學者的研究訪談一位28歲女生,她說到:
 我小時候就被認定不只是長女而已,還需要分擔我媽的工作……現在我心裡面已經在預備,趕快先減緩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經濟壓力,然後自己要趕快工作穩定。()

 俗話說,「長女如母、姊代母職」,台灣心理學者訪談多位20多歲的女性,發現兒時承擔過多家庭責任,太早負責照顧家人、處理家庭大小事的「小大人」們,可能因而失去「做自己」的機會。即使長大了,也持續「照顧者上身」,圍繞者家人、伴侶而活,忘記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空有身體長大,心靈卻沒時間「長出自我」,依舊不斷在滿足他人和自我內疚中掙扎。(延伸閱讀: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性別與婚姻

 學者的研究訪談一位「未婚女子」,她說到:「我爸,他認為就是妳,妳應該要去煮飯,時間到怎麼還不去煮飯?」
 又訪了另一位「未婚男子」,他則說到:「我們最大感覺是什麼?是覺得說講句比較粗俗的就是努力賺錢!老人家隨時隨地他就是需要一種費用」

 另一篇研究,台灣心理學者訪談多位30-55歲的成年子女(性別男女各半,已婚與未婚者各半),發現未婚女兒較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照顧者,而未婚兒子身上則背負著的家族與經濟期望。

 如果邁向婚姻,女性也會擔心伴隨結婚而須承擔「媳婦」照顧公婆的角色,因而失去自我,甚至失去照顧自己父母的時間與心力。

 在上述這些男女的心中,那些與「做自己」相左的「聽話」,不僅僅是爸媽的「指令」,而是長久以來的童年習慣、性別文化、角色期待。

親子權力反轉,重新定位親子角色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訪談30-55歲成年子女的研究發現:其實,爸媽可能沒那麼早需要我們「照顧」。在這個年齡段之中,成年子女似乎是「陪伴」勝過「照顧」父母,甚至是父母提供他們資金、育兒上的協助。即使父母已需要「身體」的照顧,但更期盼的是擁有子女「心靈」層面的陪伴。

 從兒時備受父母照顧,到長大照顧父母之間,無法一夕之間轉換。讓我們在親子力量反轉之際,拋開「被照顧/照顧」的包袱,先找回彼此真心真意的情感與陪伴吧!(延伸閱讀:百善孝為先?「孝順」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這難得「誰也不用照顧誰,親子雙方都有自我生存能力」時,上演著「家人關係的世代轉變」,也伴隨著「親子權力反轉」的現象。這是一個成年子女、年長父母都特別需要心理調適的階段,也是一個梳理過往關係經驗的契機。回顧家庭經驗,打破過去的惡、延續過去的善,重新定位成年子女與父母的「親子角色」。

為了幸福生活,成年子女有時需要「不太乖」

 在親子關係之中,先理解自己要跳脫過往與文化的不容易,拍拍自己,跟自己說聲辛苦了!然而,為了更舒適的生活,如果你願意,那不妨正視自己的力量,嘗試相信自己能為關係帶來改變。

 看見自己在親子權力反轉後握有的力量,從過去那個被要求聽話、順應氛圍的孩子轉換為能自主做選擇的「真大人」。在傳承家庭之時,保有自我;在照顧父母之前,先找到陪伴的意義。(延伸閱讀:成年後離家vs回家的「轉大人」練習)

 過往文化常告訴我們要聽話,但或許「不太乖」才能讓我們在家庭中長出完好的自我。當我們好好愛自己了,也就更有能量回頭愛家人。

相關推薦:親子「心」距離不疏離不太黏的5個做法

相關推薦:剖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3種失衡的親子關係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利翠珊、張妤玥(2010)。代間照顧關係:台灣都會地區成年子女的質性訪談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99-124。
黃宗堅、李佳儒、張勻銘(2010)。代間關係中親職化經驗之發展與自我轉化:以成年初期女性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33,59-106。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