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單是孩子,成人也會分離焦慮!?-《分離焦慮》解構恐懼分離下,內心最深層的焦慮不安

2022-08-03更新

你害怕分離嗎?你是否曾因分離而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無法入眠?

在親密關係中,你總是害怕對方離你而去?害怕對方突然就不愛你了?

看見那些緊緊抓著父母的手不肯放,哭鬧著不要上學的孩子,你是心疼還是指責呢?

什麼是分離焦慮?

「可不可以不要走?」「我不想跟你分開!」「你要去哪裡?」

 黏人的孩子、不願離家的青少年、婚後仍與父母聯繫密切的另一半、需要他人陪伴的病人、愛查勤問東問西的伴侶,世人總將其描述為「依賴」或者「過度依賴」。

 研究發現,有些人在生病、疲憊需要陪伴的時候,並不信任自己的依附對象(父母或伴侶),不相信對方會毫無保留地接納自己或在必要時出現,因此用各種方式緊緊地抓住,保證對方會隨時待在身邊。

 以上現象即是我們所說的「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也就是依附形態中的「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在依附理論中,多數人希望與依附對象保持親密的連結,除此之外焦慮型依附者更害怕關係的終結。

是什麼原因造成分離焦慮?

對孩子來說,分離是令人痛苦且令人恐懼的經歷

 研究者觀察一群表現出過度依賴和分離焦慮的孩子之後,發現孩子們對分離有所恐懼,一大部分是因為小時候曾與母親分離一段日子。或是歷經以下經驗,造成孩子對於關係有強烈不安全感,產生「焦慮型依附」:

|父母以威脅要遺棄孩子來約束孩子的行為表現:

「如果你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
「數到三再不過來,我就把你留在這裡喔…」
「如果你再不乖,就把你送給隔壁張阿姨喔…」
「反正你是從垃圾場撿回來的,你不乖我就把你丟回去…」

|父母向孩子訴說或指責,孩子的行為舉止對父母造成的生心理傷害與影響:

「因為你每天吵我煩我,讓我頭好痛…」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跟他離婚…」
「都是因為生你,害我變成這樣…」

 |父母吵架,要求孩子選邊站,或讓孩子恐懼未來可能發生的分離:

「反正你都只聽爸爸的話,不要理我沒關係,就當沒有我這個媽…」
「你不聽我的,就跟媽媽走…」

焦慮的背後是…愛的渴求?

分離是最原始的焦慮,而感受自己不被愛是最深的恐懼 

 分離有雙重效應!也就是說,「分離」可能引起了憤怒情緒,同時也減弱了愛的程度。人天生有安全依附的需求,本能地渴望愛與被愛,然而當安全堡壘可能隨時崩塌,焦慮與不安的心情也會油然而生,甚至伴隨著憤怒與憎恨。以上經驗,使得未來需要更多的愛與包容來撫平傷痕。

 分離後重逢,孩子的哭鬧耍賴,伴侶的噘嘴冷戰,也許是在說「你為何不告而別?」「為什麼輕易離我而去?」而回到最深層的問題其實是「你是不是不愛我了?」憤怒的表象行為,有可能都是在包裹底下的擔憂害怕,期望阻止分離再度發生。

重建安全感的機會也許握在我們手中

重要的不是教養方式,而是彼此依戀的生活本身

 也許我們無法重新經歷孩提時代的教養,但其實,現在每一刻都是重建安全感的好時機!身為分離焦慮者的重要他人,若能表明「不管你是何種面貌,我都一樣愛你」,或者告訴對方「不管到何處、遇到任何困難,我都會陪伴著你、相信著你」。用無條件的愛與包容,重塑愛的安全堡壘,能漸漸安撫焦慮不安的心!

 又,如果你本身就是焦慮依附者,如果能在焦慮地當下,練習想想自己為何會如此不安?過往經驗有沒有什麼類似記憶呢?……重新連結自己童年時期的真實經歷,加深覺察與思考,此時便是我們跳脫過往傷痛、解開鎖鏈的契機。以全新的觀點看待對於分離的恐懼,撫平自身的傷痕,甚至可以成為「自癒」絕佳的時機。

推薦看點

理論創始者的獨家論述,揭開焦慮型依附的層層面紗

作者約翰‧鮑比是依附理論的創始者,《分離焦慮》為依附理論三部曲的第二冊,延續著第一冊所談論的《依附》需求、型態與家庭連結,本冊說明個體內心的不安全感的源頭,常來自於幼時與依附對象的不穩定連結,透過多個人與動物交錯驗證的的追蹤性觀察研究與訪談紀錄,抽絲剝繭,看見焦慮型依附展現出的行為、發生的可能成因,層層堆疊與解析,讓讀者深入了解親密關係的連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萬巨玲, 肖丹, 周晨琛, 周兆璇, 李娟娟, 楊詩露, 王秋蘊(2020)。依戀理論三部曲2:分離焦慮(原作者:John Bowlby)。台北:小樹文化。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