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更新
郁可唯唱出人們對於30歲的害怕,流傳俗諺的「三十而立」好像變成了令人害怕的「三十而慄」,面對著是否結婚、自己是否已經是個「夠格」的大人,可以結婚成家感到困惑。
「我是真的愛他,可是我工作都還不穩定怎麼能結婚」
「我好像都還不能為自己負責,怎麼照顧另一個人」
「結不結婚其實對我來說根本沒差,可是太晚結等要小孩時就生不出來了」
「女人過30歲後立刻掉價,他還不跟我結婚是要浪費我的青春嗎?」
德國社會觀察家Michael Nast形容當代為「愛無能世代」-渴望愛、卻不知道如何愛……。台灣研究剖析當今年輕世代對於親密關係的感受與顧慮,發現其實是因為我們較「晚」真正「轉大人」,對如何愛、做什麼工作、世界觀都還在摸索,對人生還不夠篤定、還無法可以負責,也就還不敢結婚。
「晚」轉大人 「三十」不一定「而立」
不只是青少年拼長高時有生理上的「轉大人」課題,心理上的「轉大人」也不容忽視。西方心理學研究提出轉大人理論,以「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形容10幾~20幾歲,正值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轉大人過渡期」。
他們處在剛從家庭中獨立出來探索自我,但又還不太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子,包含「正在探索自我認同與聚焦生涯、在愛情與工作嘗試不同的可能性、生活不穩定」等特性。
而在台灣,這樣轉大人的時程可能比西方更晚!台灣研究特別指出,在華人集體主義文化,及升學主義的價值觀下,相較西方社會更晚離家獨立探索,所以台灣當代的「成人初顯期」甚至可能延長到約30歲!
漫長的過渡期,時常因年齡被期待「已經長大」,但在心理層面卻「還未長大」,而形成個人內心掙扎,難以與他人說明白自己「外表看似大人內心卻是個小孩」的糾結狀態。
延後「獨立」延遲婚姻 「晚」轉大人的婚戀掙扎
台灣研究訪談19位正在轉大人,且有伴侶關係(該研究對象為異性戀)的1990世代,探討「生涯轉變」如何影響「關係發展」?發現過往幾歲結婚、生小孩等「標準生命發展歷程」已不再適用。
整體而言,這群受訪者無論男女都相當重視「自我探索」是否已經足夠,前面提到延後離家帶來的「『晚』轉大人」現象,造成這些人自我探索不足,因而延後結婚。
不過,在自我探索的同時,男性還會考量經濟是否足夠撐起家庭,女性則受到年齡會不會太大變「剩女」,或太晚生小孩身體條件不允許等顧慮影響,成為他們在轉大人的愛情路上,糾結與思索的課題。
而這些不同的糾結課題,可能成為個人內心的掙扎「我還不想結婚,可是怕太老生不出來」「我還想探索自己,可是同齡的人紛紛結婚生子,不免有種落後大家的感覺」;也可能成為伴侶之間矛盾的紛爭點「我的青春都在你身上,你還不跟我結婚是怎樣」「我們沒有不愛彼此,只是走到了還不結婚就只好分手的時候」。
從情緒抒發練習好好「轉大人」
世代轉變、生涯歷程不再有標準時區。「晚」轉大人,造就我們晚些「探索」自己,進而延後「結婚」的時機。因此,允許每個人有著「自有」時區,了解自己與他人對人生藍圖的想像,進而畫出彼此共識的「關係期程」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而在這個婚戀與轉大人的思索歷程,研究發現積極地面對自身「情緒」是順利轉大人很重要的要素,身為「轉大人」者的另一半或家人,我們可以試著釐清彼此的情緒,好好說出自己的擔心與期待。
什麼樣的情緒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我們看見背後的原因與需要。
|給自我掙扎的你-鬆綁外界壓力
「你要結婚了沒」、「好多朋友都在結婚了,什麼時候換你?」、「再不結以後怎麼生小孩」、「別讓人家等這麼久」
先給飽受這些「關心」而壓力大的自己一個溫柔的擁抱,並提醒自己釋放因為「外界期待」、或「他人進度」而帶來的自我懷疑。把他人給自己的逼婚提問「轉化為「關心」,但不是自己有義務服膺期待的「責任」。
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想,因為人生終究是自己的!好好問問自己的人生藍圖是什麼?而這個藍圖中,除了自己還有誰呢?藍圖中的人們才是我們應該聚焦聆聽的心聲。
|給與另一半矛盾的你-畫出彼此關係期程
「你不跟我結婚,是浪費我青春嗎?」「工作都還不穩定,怎麼負擔得起結婚和一個家的花費?」
如果是另一半和自己的「關係期程」時區不同,彼此則需要好好釐清對於人生階段與時間的規劃,進而避免「耽誤誰的青春」或對「未來想像不同」而長期矛盾糾結,甚至消磨感情卻兩敗俱傷的窘境。
「晚」轉大人,看見彼此的擔心與感受,理解屬於當代的婚戀挑戰,或許就能在彼此的「時區」中,找到最適合你我的「關係期程」!
相關推薦:「新好男人、新好女人」新定義:年輕世代為什麼難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