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有安全感的人嗎?常見依附型態3大類型

2022-08-03更新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wlby提出,發現孩子在受到驚嚇時,會尋求與身邊重要他人(通常會是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親近或依賴,藉此保護自己免受到外界環境的威脅,並獲得安慰或照顧,進而發展一套探索世界、與外界互動的方式。

 發展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在一項觀察嬰孩與母親分離和重遇的情緒反應實驗中,觀察到孩子與母親間的關係變化,並進一步將依附風格分為以下三種型態: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孩子在童年時獲得照顧者「適當的回應」與「好的照顧品質」,而建立世界是穩定、值得信賴的價值觀。此型態的人通常對外界抱持友善且信任的態度,認為自己的需求能被別人接受,並能得到別人的回應與幫助。

|不安全依附─迴避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孩子在童年時常經驗到照顧者疏離、冷淡的互動方式,尤其在情感需求方面無法獲得滿足,因而發展出疏離、退縮等內在情感表現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此型態的人除了自己以外,難以信任別人,對過度接近的人際距離感到懼怕,習慣自己一個人。

|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孩子在童年時所獲得的照顧和支持較不穩定,照顧者給予的回應時有時無,這樣的不確定性常促使孩子以更強烈的方式來獲取照顧者的關注。此型態的人傾向自我否定,經常擔憂自己不被別人接受或有被拋棄的可能,「患得患失」的他們會試圖以討好、委曲求全的方式經營人際關係,以確保自己是被重視、喜愛的。

 1980年代中期後,「依附」在成年期發揮作用的可能性逐漸被重視,Cindy Hazan和Phillip Shavor兩位心理學家將依附理論帶進成人的愛情世界,他們指出: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安全與否,某部分反應了過去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經驗,這些經歷讓我們在家庭中學習並建立對自己及外在環境的看法,同時對於人際關係產生期望、信念,且發展出相應的行為,並進一步影響未來親密關係的建立及對婚姻的期待

依附關係對成年人愛情、婚姻觀的影響不容小覷,也呼應Bowlby相信「依附」是人類從搖籃到墳墓不斷持續的過程。

相關推薦:婚姻的「預設」模式—對婚姻的憧憬/恐懼,可能來自上一代?

相關推薦:《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愛情依附為何受家庭影響?又如何跳脫「家」鎖?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陳映羽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4),641-662。
R. Chris Fraley.(2018).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R. Chris Fraley.http://labs.psychology.illinois.edu/~rcfraley/attachment.htm
Bretherton, I. (1992).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5), 759-775.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