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預設」模式—對婚姻的憧憬/恐懼,可能來自上一代?

2022-08-03更新

「我看我爸媽成天吵架的樣子,我就不敢結婚!」
「我想找個能像我爸媽一樣相知相惜的另一半!」
「結婚要付出的太多,我寧願一輩子賴著爸媽不結婚!」
「我跟家人感情不好,老早就想逃離那個家,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庭!」

 在尚未踏入婚姻之前,人們對婚姻藍圖可能有個「預先假設」的模樣,這樣「先入為主」的想像多少受到過去成長環境的影響,而子女與上一代關係疏不疏離,似乎也影響著個人對婚姻的嚮往程度以及採取多少積極行動。

社會學習論|不自覺複製:來自上一代婚姻的憧憬與恐懼

 對成年人而言,原生家庭中上一代對我們的影響還存在著嗎?根據心理學家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觀點,每個人對一件事的想法與行為,間接來自社會情境中對他人的觀察與模仿。也就是說,原生家庭與上一代對我們的影響仍然存在。

 上一代的婚姻關係對人們而言就如同「楷模」形象,我們從家庭互動中模仿且學習不同的性別角色,進而勾勒出自己對將來婚姻關係的期待與看法,甚至複製上一代在婚姻中的行為模式到自己的婚姻當中

 有研究指出,上一代的婚姻關係若是親密和諧,彼此互相尊重、溝通,子女在這樣充滿愛與關懷的氣氛下成長,對於婚姻經營或與他人相處,通常能抱持較積極正向的態度,對婚姻有較多的憧憬,願意為婚姻犧牲個人自由的奉獻度也愈高,且認為婚姻是重要的。

 相反地,婚姻關係疏離、衝突且缺乏溝通的上一代,則使子女對自己往後的婚姻抱持較負面、消極的態度,除了不願提早邁入婚姻、對離婚的接受度較高,甚至也對婚姻的必要性產生懷疑。

依附型態養成:源自家庭氛圍中的安全感 

 可見,原生家庭對我們而言是接觸頻繁且影響深遠的環境,我們對親密關係能不能有安全感,都受到過去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經驗的影響,不論是經歷到的感受或體會,都形塑了我們最初的「依附」型態。

 不同的依附型態不僅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同的樣貌,甚至影響往後在親密關係中所展現的「依附」程度—也就是對伴侶或婚姻本身有沒有安全感、會不會渴望追求。

延伸閱讀:何謂依附?有哪些依附型態?

依附關係的另一面:與上一代關係愈緊密,愈不容易結婚?

 從成年人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當子女與上一代的依附關係愈好、情感連結愈正向時,子女對婚姻的態度也愈積極。

 有趣的是,在一項針對未婚男女婚姻態度的研究中,我們看見依附關係的「另一面」:「當子女與上一代情感愈不疏離,對婚姻的看法愈負向,對婚姻的行動力也愈低;相反地,當與上一代情感愈疏離時,對婚姻的看法反而愈正向,且追尋婚姻的行動力也愈強」。沒想到和上一代感情太好,反而也可能讓我們對婚姻興趣缺缺,不想結婚、離家成立自己的家庭!

 如此顛覆以往的結果,可能與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有關,若長期處於「疏離且情感匱乏」的家庭中,易使人渴望另一份情感的連結,傾向逃避原生家庭轉而追尋新的關係,藉此彌補不被愛的缺憾;然而,當與上一代情感連結強烈時,為避免外來者的介入破壞原有的平衡與習慣,此時子女對婚姻的評價、嚮往相較之下則顯得低落。

婚姻的再想像

|婚姻似乎不再是「情感滿足」的唯一途徑

 「愛與隸屬」的需求就像一個杯子,當我們從上一代獲得足夠的溫暖與支持,如同杯子裡裝滿了水,無法再盛入更多,我們也不見得急於添加更多的水,因而對婚姻的追尋較缺乏行動力與急迫性。

 這樣的發現提供我們對現代社會新型態的感情、婚姻觀有不同的思維—「不婚」、「單身」不見得與「情感匱乏者」劃上等號,情感需求的空杯子也不一定非得被名為「婚姻」的水填滿,成年人主動尋找情感的連結與支持方面似乎有更多的可能性!

|釐清自己或與伴侶「對婚姻的想像和期待

 不論是目前單身或已有交往對象的人,看見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是更為重要的!像是覺察自己與上一代的依附關係屬於何種型態,並觀察這類的依附如何影響自己對於「可能到來」的婚姻所抱持的態度,以及如何在與另一半的關係狀態中發揮作用。

 若能在踏入婚姻大門前,有機會充分表達彼此的看法以微調各自對婚姻藍圖的「預設」,有助於我們釐清「婚姻」對雙方而言所代表的意義、了解彼此的想像是否有落差,或許能免於複製上一代不好的關係經驗

相關推薦:【疑婚時代】為何對結婚感到困惑?「晚」轉大人遇上的婚戀挑戰

相關推薦:爸爸內建的兩種模式:回溯父親的「其來有自」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陳映羽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4),641-662。
R. Chris Fraley.(2018).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R. Chris Fraley.http://labs.psychology.illinois.edu/~rcfraley/attachment.htm
Bretherton, I. (1992).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5), 759-775.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