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願意」之前:許下婚前承諾對女性的困難點?

2022-08-03更新

 「妳怎麼知道嫁這個人是對的?」,這句疑問是許多女性在結婚前會問的一句話,背後反映了人們考慮結婚這件大事時,開始思考「結婚的目的」是什麼?

 在華人社會中「談婚論嫁」一題,常是「女性」的話題,更常是「女性被問」的話題。

 文化因素也使得女性在婚姻這條路上,有著比男性更多「角色」轉換的挑戰。比如「出嫁」,代表著從以自家為主,到可能以夫家為主。又或者結了婚以後不再擁有自己的名字,而變成某(先生的姓)太太、某某(小孩名)媽,甚至是某(夫家姓氏)家的媳婦。

 雖然性別平權不斷進步,但父系根基的文化觀,使得女性比起男性,在婚姻中面臨更多「轉變」,也就容易在婚前有更多的徬徨不安。因為以上種種原因,現在的女性許下「我願意」的承諾好像變得特別難而重大。

註:此篇參考研究聚焦於女性婚前焦慮議題,因目前較缺乏針對男性或多元性別之婚前焦慮的相關研究,只有少數研究提到男性在婚前焦慮的面向上,或許較少角色轉換的議題,但有著較多經濟壓力。
究竟男性或多元性別婚前焦慮是真的程度較低,或面向為何,或許是隱性議題,在此篇文章中未能討論,但也值得持續探討與重視。

愛情三元論:看見「承諾」關鍵一角,擴充我們「愛的含量」!

 該如何許下承諾「Yes,I do. 我們結婚吧」?「婚前承諾」代表著我願意和伴侶結婚,對女性來說,並非只是「想/不想」或「給予/不給予」承諾,而是有著眾多「不確定」的因素考量。

 心理學家Sternberg提出了「愛情三元論」:激情、承諾、親密感。其中,「承諾」是影響親密關係的重要角色之一,從愛情三元論來解釋親密關係的話,以激情、親密感、承諾為愛情的內涵所組成的三角形面積代表「愛的含量」。「愛的含量」越高,親密關係品質也會越高。

 也就是說,女性希望在親密關係中,希望自己是感到被愛的、和伴侶在一起有安全感,以及在與伴侶的家人、朋友相處時,伴侶也能適時提供小建議讓自己感到更自在。

 有研究指出,「婚前承諾」是未婚伴侶在親密關係中,許下承諾、願意進一步走入婚姻的決心。女性在這個過程會經歷較多斟酌、思考、選擇與決定,可能因為女性所要考慮的面向多又廣,也有許多聚焦在婚後生活的煩惱,例如:婚後可以不跟公婆住嗎?要怎麼跟公婆相處才會比較自在?公婆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嗎?

 此外,婚姻也是女性對自我認同的轉換時機(從女兒、女朋友的身份轉為妻子、媳婦),身份轉換時,焦慮就容易產生。此時,會特別需要伴侶傾聽煩惱,接住不安的情緒並給予「安全感」,緩解焦慮。

許下結婚「婚前承諾之前」,請給我安全感吧!

鞏固婚前承諾四大要素

 當兩人相愛,但卻對踏入婚姻有些徬徨,可以試試以下4大鞏固婚前承諾的因素!

l  降低婚姻角色轉換焦慮

 女性面臨婚前、婚後的角色轉換而產生的焦慮。例如:婚前可以賴在家什麼都不做,當家裡的公主,婚後就要照顧老公和他的家人;婚前自己可以做任何決定,婚後就要考慮到老公與家庭;婚前可以自由地到處旅遊/朋友聚會,婚後就要以家庭為重。

 婚後角色轉變的面向越多,婚前焦慮的程度可能越大,會使許下「婚前承諾」變難,因此理解伴侶焦慮點、給予彼此安全感,通常能使焦慮程度下降。

l  善用親朋好友支持網絡

 雙方家庭成員與好友對「自己與伴侶的親密關係」的支持,有助於我們對於關係更有信心,或度過「關係卡關」的時刻。例如:彼此的閨蜜、兄弟們對我們的愛情與婚姻是祝福的;有值得開心的事/煩惱或焦慮時,能夠分享喜悅/願意傾聽和給予建議,家人都能夠認同彼此並給予祝福,需要時也會提供協助與支持親朋好友的支持或祝福程度越高,通常會成為許下「婚前承諾」的助力。

 婚前伴侶都能獲得雙方家人、朋友的祝福,婚後如果遇到困難或需要協助,伴侶就能有資源可以運用,也能感受到來自親友們的支持與鼓勵。

l  定時保鮮親密關係品質

 對伴侶的尊重、親密、激情、照顧及解決衝突,都是關係中日常的維護保鮮要素。例如:討論約會地點,經過討論來取得共識,而不是一昧的決定而不管對方的想法/考量、在紀念日或特別的時刻安排約會或驚喜、遇到矛盾或衝突時不冷戰/吵架,說清楚講明白各自的感受,最後來個和好的擁抱。

 在發生衝突的當下,先讓彼此有冷靜的時間與空間,再靜下心來溝通或說清楚彼此在意的點,除了了解對方的底線,也能讓親密關係品質提升,讓衝突成為關係進化的正向作用,也降低相似衝突發生的機會。

l  檢核是否符合擇偶期待

 伴侶的外在與內在條件,與自身擇偶的符合程度,會影響長久的相處是否合適。例如:陽光開朗、孝順、工作穩定、自己有經濟能力,檢視我的另一半是否符合我的理想型條件。

 擇偶條件反映了自己的價值觀,伴侶和自己有相似的價值觀,表示彼此在想法上較容易取得共識,相處也會很放鬆、舒服。(延伸閱讀:三大面向,發現我的理想伴侶條件)

房屋理論:承諾是穩固關係的梁柱之一

    當以上4大鞏固婚前承諾的因素皆有被考量且獲得滿足的時候,就可能比較願意付出承諾,點頭 “say I DO!”,除此之外,也可能能降低女性的婚前焦慮。

那麼,除了降低婚前焦慮,婚前還能做什麼讓彼此更有信心結婚?

    心理學家及婚姻與家族治療學者的Gottman在「The Sound Relationship House(房屋理論)」中,指出美好親密關係內涵包含「兩大核心梁柱」及「七個階段」。

 用房子來比喻成一段理想的親密關係,房子是由伴侶雙方所組成,支撐房子的兩大梁柱分別是「信任、承諾」,是彼此關係進展的基礎基礎,更是願意進入婚姻的前提根基。有了房屋的梁柱鞏固關係後,可以再從「七個階段」在房屋中促使關係進化,例如:檢視彼此是否已經有了對未來婚姻生活的共識與想像,也能藉此釐清彼此心中還未說出口的期待。

  • 建立愛情藍圖
    保持對伴侶的認識,例如:了解伴侶的內心、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朋友圈。
  • 愛慕欣賞
    說出或表達伴侶的優點,例如:稱讚伴侶、相互表達愛意。
  • 轉向面對
    當你需要伴侶的支持、鼓勵或注意力,說些什麼或做出手勢來吸引伴侶的回應,伴侶接收到就能夠回應你。
  • 正向的觀點
    盡可能積極去看到伴侶的優點,避免批評或冒犯,例如:約會結束忘記擁抱,試著用輕鬆的口吻或擁抱的手勢來提醒。
  • 衝突因應
    當無法避免的衝突發生時,可以怎麼做,例如:先考慮對方可能會有的感受➝如果問題是可以解決,用「對話溝通」來處理➝深呼吸舒緩生氣的情緒。
  • 夢想實現
    伴侶之間是能夠協助及鼓勵彼此實現各自的目標,因為都想讓伴侶有美好的生活與實現夢想。
  • 創造共同的意義
    創造彼此之間特別的儀式或符號,例如:每週五晚上用啤酒和電影來度過疲勞的一週。

   在七個階段進化過程中,不妨放寬心、不論是對另一半感到傷心或希望能夠進步,都是允許彼此經歷的過程,最重要的是,還能降低對婚前焦慮的不安。「親密關係」,讓我們一起用心經營,共同打造屬於我們的家!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潘佾欣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方美文(2015)。預測華人未婚女性婚前承諾之研究–以臺灣樣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The Gottman Institute https://www.gottman.com/blog/what-is-the-sound-relationship-house/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