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就像兩個「旋轉吊飾」的結合:《原生家庭療法》剖析從原生家庭到伴侶關係

2022-08-03更新

 「結婚怎麼有這麼多麻煩事」
 「結婚好像會把彼此的原生家庭都扯進來」

 在兩人結婚後,我們很常以為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但實際上卻像是兩件「旋轉吊飾」的結合。一陣風吹來,即使只吹到其中一個吊飾,但卻牽動著兩個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療法》作者Ronald W. Richardson有20年婚姻諮詢與家庭治療經驗,帶我們剖析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另一半的方式」,以及我們和「世界的互動方式」。

「如果擺脫不了家醜,不如善加利用」-蕭伯納

 而人生中最大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看見自己早期在家庭中的情感經驗,進而獨立出來尋找自己合適的人生方向,進而和原生家庭和解,解答你那些對於自己、另一半與家庭的困惑。

當另一半和你意見不同,你的反射模式是什麼?

 當另一半和自己不一樣時,多數人會反射性地會覺得需要變動、無法維持理想狀態。因此,當伴侶或家人和自己意見不同時,兩人便會產生因「差異」而生的「被迫改變的焦慮」。此書作者指出這樣的焦慮,會使人們產生「順從、叛逆、攻擊、斷離」四種反應。

 作者也特別強調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沒有哪種反應比較好,重要的是看見另一半與自己分別是何種模式。

|順從者-我怎麼想不重要,以你想要的為主

 習慣假裝和伴侶之間沒有差別,認為伴侶對外槍口應該要一致,因而假裝團結和諧。他們表面看起來感情很好、從不吵架。

 順從者看起來是弱勢的一方,但其實不一定!作者提出感情中犧牲退讓的一方,通常會獲得「交換補償」,引發對方罪疚感,或用其他方式換取對方的妥協。

|叛逆者-我行我素,我就是不要聽你的

 致力於就是要和他人唱反調,就是不照他人的要求做事,有時候甚至變成為反對而反對,而失去「真正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之主權。

 叛逆者較常是次子或次女,他們成長過程費盡心思要表現出和哥哥/姊姊的不同。通常會有一個很愛提供指教、權威意見的人物,引發也助長著叛逆者保持反抗的態度。

|攻擊者-我是一家之主,我說了算

 對於兩人不同的不安,習慣將焦慮轉嫁於放大自己聲音、成為掌控他人或局面的「掌權者」。他們認為自己的沮喪是他人造成的,常說「如果你…我就不會…」,耗費大量心力在讓對方「認輸」。

 這樣看似高傲的攻擊行為背後,其實是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始終不夠好。需要使攻擊者認清兩人沒有誰好誰壞、只是兩人不同,藉以開啟平等協商的契機。

|斷離者-再見!我先走、我先不要這段關係總可以吧

 當感情變得太緊繃,或有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斷離者會精神上或實際上的「抽離」,可能是一方開始滑手機、拒絕溝通,或是直接掉頭走開、離家出走。

 他們在原生家庭通常情緒依附指數較高,頭也不回地離開,而非積極溝通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自己是無力的、對方掌握較多權力,但沒有和掌握較多權力者維持親密關係的方法或自信,因而選擇先「斷開」才不會成為被操控的一方。

 在分辨自己與另一半的類型之後,如果總是覺得對方某些地方令你不太順眼,不妨試著將這個「關注的視角」,從對方轉移到自己身上……

他的不合理可能來自你的默許

「他都不做事…每次都說沒差啊…」
「每次問題都是我在處理」

 「關係,是互動出來的!」書中提到,關係中的互動模式多由一方「功能過度」和另一方「功能不足」相伴而生。可能在某些面向上,關係中的一方會看起來比另一方更有能力、狀態更好更健康,主控權看起來比較強。

|僵化的牽絆-比較不好的「功能過度&不足」

 「功能過度」和「功能不足」的互動狀態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僵化,形成互相牽絆的狀態。例如,功能過度者看起來在照顧對方,功能不足者則看起來完全依賴對方;但雙方可能「分化程度」都很低,也就是說互相黏在一起分不開,功能過度者可能已經形成「需要『被需要』」的慣性,而功能不足者已經喪失自主判斷力,明明做得到事情也選擇交由對方主導。

 然而,功能過度者常看起來是好人,功能不足者常被視為壞人綁住對方。但其實功能過度者可能給自己攬了太多責任,常說「他太懶了,這件事總要有人做吧」;而功能不足者則習慣放棄,常說「我做不到」。

|彈性的相伴-比較好的「功能過度&不足」

 如果「功能過度」和「功能不足」能夠在不同事情上隨時切換,那可能就會對關係帶來正向的影響。雙方能夠根據兩人的擅長或喜好,「有意識」地進行角色轉換,也「同意」這樣的轉換模式。

 這樣的模式,能夠避免兩人都想主導同一件事,容易為了細瑣的小事產生摩擦;也能避免一方長期「功能過度」、另一方長期「功能不足」,衍生的僵化與怨懟情緒。在彈性切換之間保持關係的流動能量,也因為「有意識」地切換,能夠對於彼此在關係中的「合作」狀態有更多理解與覺察。

推薦看點

 書中也針對不同狀態提出建議的改善方法,具體指出該如何從「目標導向」及「區分想法和感受」找到跳脫僵化模式的策略。此外,也帶我們回顧小時候被貼上的標籤、在家中手足排序如何影響伴侶配對等課題,甚至具體列出「畫出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圖表」及「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完整步驟。

看點1|理論與實務充分融合對話

 作者提出理論概念後,都隨即舉例故事情境,協助讀者進一步理解,並更能應用至生活中。學術概念與生活情境相伴而生,穿插解說,使人容易閱讀及吸收。

看點2|故事舉例令人印象深刻且好理解

 故事舉例從真實諮商經驗出發,情境真實而接地氣,閱讀時有會心一笑,或恍然大悟的時刻。

看點3|家庭婚姻專業工作者,具多年經驗

 作者Ronald W. Richardson有20年婚姻諮詢與家庭治療經驗,具備多年相關學理應用經驗,深入淺出、剖析精闢深刻。此外,作者也剖析和回顧自身原生家庭經驗,是一從學術和生活,從他人到自身融合應用的紮實好書。

 此書作者帶我們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也看見自己和另一半的互動樣樣貌,甚至看見另一半與對方原生家庭的關係圖像。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