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近又想逃離?安全感不夠?兒時與照顧者無形之中建立的人際互動模式

2022-08-03更新

 「明明想靠近對方,但對方來了又假裝不在意,甚至故意不理會」
 「常常衝著親近的人發火,怪罪對方不陪自己」
 「好像內心永遠有一個不安的黑洞,吞噬自己和親近的人」


 ……你也遇過類似的故事嗎?

 其實,每個人有與生俱來的氣質,兒時照顧者如何回應我們,是我們長出人格的關鍵。家,多半是一個人出生後的「第一站」、第一個經驗到與人相處的場所。在家庭中養成的性格和安全感互相牽動著,對於長大成年後人際相處有重大的影響。

「我」的排列組合-「兒童氣質」X「教養風格」

 一個成人如何與人相處,可能是兒時性格和生長環境交織影響,排列組合形成的結果。心理學家指出,每個人出生都有專屬於自己的性格狀態,稱為「兒童氣質」;而遇上什麼樣的教養風格,也就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長大後的性格,以及有沒有安全感的「依附類型」。

 心理學家提出的「適配模式(goodness-of-fit model)」,正是在講兒童氣質與生長環境如何共同交織出利於兒童發展的結果,,其中兒童的教養環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就如同心理治療時,心理師大多會先找出最主要影響個案議題,或許個案剛開始的分享看似與家庭經驗無關,但幾次會談後經常發現,很多問題都與童年經驗有關,而且多是受到主要照顧者的影響。

【關鍵因素1】孩子的「兒童氣質」

 在發展心理學中,兒童氣質指的是寶寶剛出生時顯現的性格,大致可分為三種:

|易養兒童

於嬰兒時期就容易建立固定的生活規律,通常很寶寶性格樂觀且能適應新事務。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不會有太大變動,學習到新鮮經驗時反應也比較主動且正向。

|難養兒童

通常生活規律較不固定,接受新事物的表現能力較慢,可能反應較為負面。

寶寶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比起易養兒童來說,要難以有固定的作息,學習到新的體驗時,通常反應不會太愉悅。

|慢吞吞兒童

兒童活動力較低,溫和且低調的回應新的經驗,但情緒可能較為負面,適應力也較慢。回應周遭環境時就算不愉快,也不會太激烈的反抗。

註:以上三類兒童為大比例的族群,但也有一些部份的兒童不屬於此分類;也有部分屬於混合型。

【關鍵因素2】照顧者的教養風格

 上述的三種「兒童氣質」,遇上什麼樣的「教養風格」,很可能會決定下這個孩子未來在人際相處上是否有安全感,也就是能否建立「安全依附」的結果。

 在眾多的教養風格之中,若能夠給孩子較為溫和、明確的生活指教,並時常有溫暖地互動,例如鼓勵、擁抱等愛的表達,少用打罵的教養,最能為孩子帶來正向影響詳細請見:做孩子的溫柔教練-民主權威的教養風格是什麼?

 學者進一步發現,上述的「易養兒童」,即使原本就有著較為開朗正向且規律的生活,但如果遇上打罵的教養,日後也難以建立有安全感的人際互動;相反地,即使是上述「難養兒童」或「慢吞吞」兒童,如果照顧者能以溫和正向的關愛、有原則的教養持續「調教」孩子,未來長大也很有機會與人有合宜的互動,並有安全感的人際狀態。

排列組合的結果:從依附類型看兒時經驗「適配」了嗎?

 上述「有沒有安全感」的人際互動,精確一些來說,可以說是「依附類型是哪種」。根據兒童發展階段,6個月到1歲的兒童,會開始發展依附關係,此關係建立於可以滿足兒童需求的照顧者身上,也成為日後成年人與他人親密關係的重要基石。學者將兒童與主要照顧者(通常為家長)的依附類型分為四種:

|安全型依附

與照顧者分離時,兒童可能會哭泣,但看到照顧者回來時,會主動接觸照顧者,負面情緒也在此得到緩解

|逃避型依附

與照顧者相處和分離時,兒童不太有反應,就像和陌生人相處般;照顧者回來時,兒童會逃避或是很慢才願意靠近,通常也不會緊黏著照顧者。

|抗拒型依附

兒童嘗試著接近照顧者,當照顧者離開時,會表示擔憂,但有著想要親近卻又有抗拒及生氣的反應,無法輕易被安撫

|混亂/迷惘型依附

此類型的兒童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與照顧者重逢時,會表現出矛盾的情緒,當照顧者接觸兒童時,孩子反應淡漠或呈現迷惘來表達情緒

 除了安全型依附之外,其餘三種依附狀態稱為不安全型依附。當依附形成後,對於個人日後的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安全型依附的個體對自我概念較為正向,對人感到放心且充滿希望的;相反來說,不安全依附的人對自我的概念較消極,而且對人常常採保守而負面的態度。

 這樣的依附關係受到照顧者的影響,青少年至成年期後,則會帶進自己的社交環境中與他人相處,甚至不知不覺中也可能複製自己與照顧者當初相處的樣子。

詳細請見:婚姻的「預設」模式—對婚姻的憧憬/恐懼,可能來自上一代?

重新檢視我的「過去經驗」和我的「人際關係」

 曾有首歌唱到「你我約定難過的往事不許提」……,我們不仿想想,真的不要提就會比較好嗎?一直不願意面對的往事,說出來可能有點痛,但不說可能並不會比較不痛

 難過的往事是需要提的!面對自己的受傷,好好的與傷口相處之後,就會有機會長出新的自己,再次回憶時,雖會感到痛苦,但也許會是突破癥結點的所在。

 成年期對人的「關係」雖然已經形成,卻並非「無法扭轉」。我們可以藉由找出由童年時期經驗到的情境,學習面對自己與生而來的氣質,重新建構一個適合自己,能夠好好愛自己的認知,應對成長路程的艱辛。

    在心理治療中,個人出現心理障礙時間越早,預期後果就容易越差,因為在一個人的幼年時期,應變能力與成人相比相對較低,個人在越年幼時出現的心理障礙(例如:難以建立對人的穩定關係),預期後果會越差(越可能長大後仍難以建立安全感)。因此回顧童年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個小小的你,卻是影響力最大的你。

延伸推薦:從韓劇看愛情依附為何受家庭影響?又如何跳脫「家」鎖?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吳婕語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雞湯來了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葉光輝、鄭欣、楊永瑞(2005)。母親的後設情緒理念對國小子女依附傾向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181-195。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Kagan, J., & Snidman, N. (1991). Infant predictors of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profi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40-44.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