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疫情在家生存指南1/3:在家上班好多干擾,家人界線怎麼拿捏?|在家上班族篇(有同住者)

2022-08-03更新

  #好家在我在家

自五月中旬疫情爆發,雙北市及全國其他接連宣布三級警戒。不能外出的在家生活,對你來說是什麼感覺呢?有些人可能因為不用通勤感到快樂,有些人可能會因外出受到限制感到痛苦。無論是否願意,多數人待在家中都變長了。影響的層面除了外出、能做的休閒活動受到限制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的型態,也隨之大幅改變。

本篇情境適合【寫給有同住者的在家上班族】

這段時期對於多數人都不容易,對於在家上班的你來說,拿捏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關係與空間的界線,可能會是你的挑戰議題。

如果在家對你而言很痛苦,可能是……..

1.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

原本每天固定通勤去上班,下班後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現在一起床就要準備上班,無論空間或是時間,都沒有明確的切分點。因為失去過往維持的習慣,我們的腦袋需要重新適應與習慣新的生活。

2.自由受到限制,你的前額葉正在呼喚你

人的大腦有個叫做前額葉(frontal lobe)的地方,掌管人類的高層次思考,比如辨別情緒、分析、選擇、判斷及做決定。對於人類來說,有「做選擇」的感覺真的很重要,看看歷史上的重大革命事件起因就知道了(或者看離我們更近一點,每個人家中的革命事件,許多討論點也聚焦在選擇與決定權)。

再者,當我們回想或者看照片的時候,也許不自覺感受起當時「可以做決定」的感覺(過往的回憶太美?),也會加深「被困住」的感受。

3.隱性的問題浮現出來

你可能會發現,因為距離變近,跟同住者發生矛盾點的機會變高了,舉凡早上使用廁所的時間衝到、今天午餐你處理還是我處理的生活小事;也可以是大事,比如因為同在的時間空間重疊,延伸出來的「關係界線」議題,

換個角度想,平常不是沒有這些問題,只是原先可以用「保持距離」的方法調適,比如離開不舒服的環境(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或者換個時間,雙方冷靜後再好好協調,但現在疫情因素無法出門,又是時時刻刻相處,一時之間無法馬上調適。

〖具體建議〗

1.設立界線

|劃分物理空間

在可行的範圍之內,試著劃分工作與生活區。

|留給彼此心理距離

理解家中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雖然因為疫情原因我們時刻相處,但不代表我們就是「一體的」。試著留給彼此一些喘息的空間,讓距離生美感。

|用儀式感建立生活步調

可以藉由一些簡單的小儀式,調整生活的步調。比如開始一天的工作前,先泡杯咖啡或者運動冥想。此外,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也能幫助同住者理解,何時是可以社交的時間,何時又是屬於工作的時間。

關於設立界線,提供幾個與同住者的討論面向
-簡單同步一下目前上班的狀況(上班時間、是否有彈性時刻)
-哪些時刻是你需要一個人的?
-哪些時刻是屬於休閒社交時間,同住者可以一起參與的?
-如果要用一些簡單的儀式預備上班/下班,那會是什麼?

2.與同住者協調家務,試著分工合作

因為在家的時間變多了,家務自然也變多。光是餐後的處理,可能就要花不少時間。疫情期間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隱形的壓力,在已經有壓力的情況下,如果用力擠壓,就可能會大爆炸!因此,試著體諒彼此,找出最合適的家庭合作模式。

關於協調家務合作,提供幾個與同住者的討論面向
-目前家務分工狀態為何?(採買、煮飯或叫外送、垃圾處理等)
-有哪些是我們很滿意的地方?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嗎?
-有沒有哪些地方,如果有同住者的協助會更好?

3.找到自己在意的「選擇」是什麼,試著用別的方法讓前額葉舒服

簡單來講就是找機會刷存在感啦,即使不能出門,也許可以透過選擇今天吃什麼、開啟新的興趣嘗試,或者協助長輩網路訂餐等,讓自己有「選擇與做決定」的感覺,也能舒緩受限制的焦慮感。

提供幾個思考問題
-對於不能出門,我的感受為何?(痛苦、受限制、難受等等?)
-這個感受可能來自於什麼?是否讓我們聯想到過往的事件?
-目前生活中,有什麼是我們能掌控的事情?
-有什麼事情是我們立即可以去做,讓自己感覺比較好一點的?

4.開啟對話、重新理解彼此

在家防疫期間,步調可能與以往的生活不同,也許能作為「重新理解彼此」的時刻,可以啟發我們的關係,也許能有新的發現。不妨藉著這個機會,多多了解同住者的想法。如果有一些顯著的溝通議題,試著用多次而緩慢的步調,逐漸開啟對話,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以下提供一些了解彼此的問題舉例
-疫情期間,你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為什麼?
-解封之後,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會是什麼?
-待在家的時間變多,有沒有發現一些我不一樣的地方?
-如果世界末日要來了,你最想完成的一件事?
-如果現在可以讓你有任意門到一個地方,你會想去哪裡?

用互助的網,織起防疫的天空

這段日子辛苦你了!無論職業、性別、年紀,其實每個人都因為這次疫情受到了影響。有些影響看得見,而有些影響不為人知。如果有餘韻,就多遠距關心別人吧!分享一點溫暖,在嚴峻的防疫時期,讓台灣成為充滿善意的島嶼!

文/雞湯來了陳世芃

圖/ 雞湯來了特派員黃子芸,照片素材由陳世芃提供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