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孩子都糾結:不被理解好痛苦 《我們都有小情緒》親子活動找尋情緒溝通小技巧

2022-08-09更新

 一提到「情緒」這個詞,第一直覺會是正面還是負面呢?「情緒」,看似虛無飄渺,卻又真真實實地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雞湯來了於8月27日辦理「沒有成績單的教養課:我們都有小情緒」的親子活動。活動由張祐瑄擔任講師,帶領線上參與的家庭探討「我們都有的小情緒」,共同發現情緒的小秘密。

 為了增進親子間的互動,也邀請參與的家庭在實戰練習時,親子現場即戰,立刻討論再加以分享,藉此活絡親子的情緒溝通氣氛。

情緒背後的原因 你,忽略了嗎?

 假設有一天,小孩放學回家丟下書包,馬上甩門跑進房間。身為家長,會有何反應?有什麼想法?講師現場邀請線上參與的家庭運用是非題的方式,一步一步找到情緒產生背後的原因。

 其實,在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最重要的並不是責備,而是記得先讓頭腦冷靜!避免急著向孩子興師問罪,而能先給孩子一點自我的空間和時間,並嘗試先猜猜看為何孩子會有如此的負面情緒及行為產生,試著推測是否和課業成績或人際關係有關?

說不出口的心裡話 就用一舉一動來表達

 |情緒線索:動作、表情、話語、語調|

 講師利用常見的卡通《我們這一家》中的範例來介紹四個情緒線索,藉由影片中人物的情緒變化、行為,練習察覺別人的情緒,也嘗試挖掘自己的情緒。

 活動現場講師帶領學員觀察花媽在水島太太的生日時的情緒表現,剖析雙方動作、表情、話語、語調的改變所透露出的情緒訊息,同樣的話語搭配不同的語調所呈現出的情緒,藉此學習到情緒溝通中察言觀色的重要性。

換個想法與說法 讓情緒有另一種變化

 情緒如何表達,一念之間就差很大!講師現場分享兩種簡單的情緒小技巧,在面對事情時,可以學會運用不同角度看待每一種情緒,並且藉此調適自己的情緒。參與活動的家庭也依照講師所提供的情境,立刻練習面對情境、轉換想法、改變結果的里程,理會換句話說讓表達更加有溫度。

|情境改變練習-家長視角|

技巧一:以「新的想法」產出「新的結果」

情境:當孩子的數學成績下降

 如果家長直覺地認為「我覺得孩子沒有認真學習」,便會生氣,甚至嚴格管制孩子的玩樂時間。

 但如果能讓家長冷靜地停一下,換個想法就能有不同的說法,例如想想「孩子的天賦可能不在數學」,我便會鼓勵孩子多元發展,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並努力。-現場參與家庭

技巧二:鼓勵、期待代替責備、要求

情境:孩子希望家長能夠讓自己掌握生活作息

 如果孩子對於生活作息有自己的規劃,不希望家長過多的干涉,同時也「明白家長非常關心自己」,所以才會訂定一些作息上的規範。

 希望家長可以讓自己安排生活作息,認為自己在生活上已經能獨當一面,並且相信「自己能夠照顧好自己」。

 讓家長對於自己的行為放心「雖然一開始可能無法完美,一定會盡力」,給予自己成長的空間,透過一次次的修改達到理想的狀態。-現場參與家庭

有時候,只是需要一個安靜的陪伴

 無論家長或孩子,都會「有情緒」無論產生的情緒是好是壞,最重要的或許是陪伴,學會當一位安靜的傾聽者、陪伴者,等待情緒發洩的進程結束。學習以同理的角度,讓每一種情緒都有更好的解讀。

「情緒是中性的詞,不好也不壞,取決於如何去看待」

 講師尾聲分享到,情緒的意義是取決於個人決定於何種角度切入、解讀,情緒本身就不是褒義詞更不會是貶義詞。

|報導後記|

 此次的活動嘗試打破「孩子的情緒是叛逆,家長的情緒是焦慮」的直覺想法,有時候家長可能因為孩子的小情緒,就認為孩子到了叛逆期,不是聽話的乖孩子,而小孩面對家長不同於平常的語氣、舉動,便覺得家長缺乏耐心,不尊重小孩。

 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表達的出口,無論是家長或小孩,在面臨對方較負面的情緒時,可以試著想像自己是一位廚師,熬一碗雞湯時,開水滾後產生的泡泡就如情緒正在產生,想要熬一碗好喝的雞湯需要細火慢燉,廚師便需要耐心等待,面對有情緒的人也是如此,除了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察覺他(雞)人(湯)情(火)緒(侯)的敏銳度也不容缺少。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丁翠鈺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