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孩」可以了解更多-《阿德勒談生命風格》進入孩子生命深處,找到改變原動力

2022-08-09更新

「他為什麼就是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我孩子的問題行為可以怎麼解決?」
「孩子怎麼會這樣?我可以怎麼幫助他?」

  當面臨孩子的問題行為,上述這些疑問存在許多家長和老師心中。我們好奇孩子到底怎麼了?希望能夠更多了解孩子,進而引導他從錯誤中改正、鼓勵他往更好的方向成長。

 但究竟要怎麼更全面地了解一個孩子,進而幫助孩子正向發展?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以本書《阿德勒談生命風格》,分析孩子的思維動機、情感表達,以及從孩子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態度去認識孩子,也幫助孩子探索自己,引發改變的契機。

跟著阿德勒解開孩子生命問題的結

 此書作者為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阿德勒,開創「個體心理學」(又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包含幾項重要概念:生命風格、自卑情結、整體論及創造性自我。作者將這些概念融合在書中各章節的案例中,試圖剖析童年經驗對於個人後續發展的影響,以及解「結」的方法。

 以下會以第二章〈母親的掌控〉為例,一起跟著阿德勒的思維,破解孩子的生命難題。

|生命風格:發現孩子生命畫布的色調

 阿德勒認為個體會在年幼時期漸漸養成「生命風格」,包含了思考模式、因應事情的策略,及生活中的行為反應。生命風格深深影響人格發展,如同圖畫的色調,灰暗色調帶出陰鬱而沉穩的氛圍,粉嫩色調給人溫暖且柔和的感覺。

 影響生命風格的因素可能為個體氣質、家庭氣氛、幼年人際互動經驗、照顧者對其態度等。生命風格沒有好壞之分,但它決定了一個人克服自卑感以及建立安全感的方式,從而影響生命可能長成的樣貌。

 此書第二章〈母親的掌控〉中,個案男孩因動作緩慢被懷疑為智力發展不全的孩子。他無法融入學校同儕的群體,與父親的關係也很疏離,在生活各層面都極為依賴母親。
 經過阿德勒的診斷和輔導,發現這個男孩智商沒有問題,但年幼時左撇子習慣而引發的閱讀障礙,以及母親對其的依戀和寵溺形塑了他長久以來無法獨立、不相信自身能力的生命風格。

|自卑情結:洞悉孩子無法作畫的阻力

 多數狀態下,人們都希望在家庭、學校、工作場域等社群中貢獻自己的才能。然而,幼年時期的種種因素,可能讓人失去挑戰和嘗試的勇氣,許多「卻步」和「不敢嘗試」都源自於兒時累積的自卑感。

 若自卑感在個體生命中生根,衍生為自卑情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從童年持續到成年,持續阻礙人們發揮所長。

 第二章〈母親的掌控〉中的個案,家中有兩個優秀的姊姊,男孩自小的表現就不及姊姊,父親因此對他的態度相當消極,男孩轉而依賴母親,在生活各層面都需要母親協助,在學校時也不太和同學互動。
 男孩的自卑感束縛著他,讓他瑟縮在母親背後,不敢盡情在他的人生畫布上揮灑。

|整體論:孩子的生命畫作要全幅地看才完整

 阿德勒主張若要剖析、了解個體,不能將個體「拆開來看」。欣賞一幅畫,不會只著眼於畫布其中一小部分,而是往後站一步,從全幅的視角去看,再走近玩味某些細節。

 第二章〈母親的掌控〉的男孩,一開始家人只著眼於他發展遲緩和能力不足的缺陷上。阿德勒在和男孩及家人的對話中,「往後站一步」,更全面地認識男孩和他的家庭。
 阿德勒從家人對男孩的態度,以及男孩身為左撇子可能遇到的困難著手,發現男孩的潛力,改寫了男孩的生命故事,為畫布注入新色調。

|創造性自我:肯定孩子有在生命畫布作畫的能力

 在阿德勒的觀點中,在生命畫布上作畫的最佳人選即是個體本身,他在書中提到:

「無論我說什麼,對個案的治療都比不上他對自己的理解!
對個案而言,最重要的學習就是
『當他能夠了解到,原來自己的生命風格造成了自己的痛苦』,
個案才能做出真正的改變。」

 第二章〈母親的掌控〉中男孩在和阿德勒對話中,層層發現自己的受困原因,找到突破方法,進而看見自己的潛力。最後透過實質幫助,解決閱讀障礙產生能力感不足的問題,在阿德勒引導下,看見自己與外在世界連結的可能。

 

三大看點

 本書章節包含介紹阿德勒心理學概念的導言,及12個阿德勒於紐約看診的個案經歷,探究兒童青少年的行為反應及心理狀態,將個體心理學的概念融合於看診過程的對話和病例記錄中。

 閱讀時,我們可以隨著阿德勒進入個案的內心世界,觀察他們如何在阿德勒的引導中覺察自己的問題和錯誤,在阿德勒的鼓勵下解開問題的結,創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文字平實而細膩,沒有艱澀專有名詞及理論,無論有沒有心理學專業背景,想要探究兒童與青少年行為及心理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適合閱讀。

看點一:細膩詳述個案背景脈絡,讀者易理解
看點二:無艱澀理論,故事性強,讀者好入門
看點三:由專業角度觀察、分析,有學理根據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