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除了家長的工作分流,孩子的上課模式也改為線上教學,這段時間以來,更加體現出「小孩自律」的重要性。
雞湯在9/25(六)舉辦的練書工作坊,由企劃總監榮淑媚擔任講師,以《養出有力量的孩子》這本書為基礎,分別於上午傳授形成「青少年自律」方法、下午「鼓勵青少年的自信與自律」,說明讓孩子建立自律與自信的條件。
此外,家長們在活動過程中,說出了許多自己的想法和困擾,彼此分享自己的教養方法,讓活動充滿了火花。
上午場:在真正擁有自律之前 孩子缺乏的是家長的支持
在活動一開始,講師認為家長在處理、面對孩子的問題之前,需要先回到本身思考關於自身的問題,於是拋出了下圖提問請大家思考。
「身為父母代表著責任,有養家的義務與意義。」
「成為父母讓生活充滿樂趣,也不會感到孤單。」
「父母是一種生命的傳承,讓生命延續。」
「成為父母讓自己有再次成長的機會,同時也有能彌補小時候的遺憾。」
-現場參與民眾
講師表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小型社會,而孩子的行為是受父母潛移默化影響的。對孩子而言,若自己的想法或要求遭到父母的長期牴觸,久而久之可能會變得被動,甚至產生叛逆行為。
因此,養成自律的基礎便是需要先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支持」的力量,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而非單向性的指導。當孩子覺察、體驗到自主選擇的結果時,就可能長出為自己自主負責的力量,因而有所改變。
「將孩子視為自身延續或擁有物是親職教育的最大陷阱」
-講師分享
講師認為,引導孩子自律的重點是,「避免將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提供安穩的支持」,讓孩子有「選擇」,及有靠自己力量讓想法實現的「希望」。
還在使用過去的教養方式? 新的世代該有新的方法
現場有民眾提出,「獎懲是新手父母教養小孩的首要方法,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及改善發現,讓孩子承擔、體會自行選擇的後果,對於孩子來說才有學習的機會。」
講師說明,「獎懲」的實施原則應該要和孩子的實際行為有所關聯,不能因為孩子成績考差便剝奪他吃飯的權利。但可以試著聆聽他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關心及鼓勵並共同協商解決辦法,讓孩子感受父母在背後陪伴的力量。
下午場:對孩子「讚」出自信 便能成功「戰」出自律
講師向參與家長提問,想要讓孩子變得自律,第一步就要讓他擁有自信,而大家對於自律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以下是參與的民眾分享對於自律的想法:
「為自己訂定一個計劃書,例如:段考前的讀書規劃表,能依照時間完成。」
「持續維持一個有點難度的好習慣,例如:每天或每周規律的運動。」
「有能力管理好自己,不需讓父母、師長擔心。」
「讚美」和「鼓勵」,兩個看似相同意思的詞,其實在內涵上卻有些許差異。讚美通常著重在事情的結果,而鼓勵則更加看重過程。用對鼓勵法,提升孩子的自信,而孩子自信提升便能有足夠勇氣為自己做決定。
「因為當孩子表現越不如預期,正是越需要父母愛的時候」
-講師提到
講師分享到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可以多以正向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時刻記得從腦海中輸出正向語言,用鼓勵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創造出共同的連結 讓自己與孩子同在
「感覺孩子年紀越大,我獨白的時間就越多。」
-民眾對家中現況提出想法
面對民眾提出的問題,講師引用書中分享「心無旁鶩地與之同在」,藉由彼此「交流」的方式,學習創造與孩子之間的連結,而一段好的交流,便要擁有足夠的好奇心,關心對方的想法及感受,多以「我覺得」、「我相信」為開頭提問,表達出正向的情感。
當「我們所期待的」與「孩子所期待的」兩者達到一致時,才能讓孩子成為自信又自律的人。
「學習去接受無法被改變的」-講師分享
講師也在活動尾聲鼓勵家長們,可能很多人會說,親職教養方法似乎無法馬上有成效,但請不要馬上放棄,試著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讓雞湯陪你,當發現方法真的不適合自己的家庭時,再進行些微的調整,漸漸找出屬於我們家的專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