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童年很「怪異」?《童年人類學》顛覆我們對親子教養的想像

對兒童而言,現在究竟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養兒育女真有個萬用的法則嗎?《童年人類學》作者David Lancy用將近十公分厚的書本篇幅,剖析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資料,帶我們用人類學的眼光,重新看待生育、養育、教育。赫然發現,現代社會的常態,可能是放遠眼光、人類千年視角中的「怪異社會」!

 在書中,「怪異」是指不合乎「多數與常態」,也是指「WEIRD」(分別是Western以西方為進步象徵、Educated普遍受教育、Industrialized工業化、Rich富裕、Democratic民主等五個字的開頭)。

 在《兒童人權公約》訂定之後,兒童權益大受保障,現在以孩子為中心的思維,已經成為現代親子關係、家庭生活的「常態」甚至是「正常」;但其實,過去幾千年的社會中,可能現在把兒童捧在手掌上的模式,反而「不正常」。

 如果將眼光放在過去千年的歷史上,或許現在看起來「必然要怎麼做」的教養思維,都不再是絕對的「好」或「對」。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放在人類長久歷史中,其實只佔了非常短暫的時間。或許,何謂「好的」親職教養、親子互動,都值得我們以跳脫的視角、歷史洪流的綜觀眼光,重新反思與定位。

教養與童年的反思:太少童年?太多童年?

 書中提到短暫將目光聚焦在使孩子生活優渥、豐衣足食,似乎在長久人類社會中的歷史脈絡中,是一種「過度保護與放縱的文化模式」。千年視角下,或許現在,童年已經一種過度神聖化的形象,社會一再強調的「兒童主體性」會不會也是一種過度保護?

 在農業社會兒童所居住長大的大家族中,如果必要,家族中的每個成員都可以也應該挺身而出,成為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因此,父母外移不該被視為會對兒童造成重大衝擊。現在社會對於家長應「親自、高度投入」地養育孩子的想像,又是否為真?

差很大!5個現代VS過去的 「兒童」差異

 此書中描繪現代「城市社會」或「工業化社會」,與過去千年社會中在世界各地的「部落社會」與「農業社會」有許多不同之處。

重大差別1|兒童至上VS老人統治

現代社會中,兒童福祉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時常凌駕於家長本身的渴望之上。不期待子女為大人工作,家務事或照顧家庭成員,人們認為兒童的任務就是自由玩耍或上學。

然而在過往,兒童是大家族、社會社群中地位最低的成員,受到的待遇也是排在最後。村莊兒童參與「雜務」,例如照顧年幼弟妹,是過往兒童最重要的任務。

重大差別2|每個孩子都是寶VS兒童屬私人財產

現代社會中,孩子對於新手父母有極高的情感價值,家庭全然預期為每位兒童提供照顧與資源直到遠超過青春期之後。保護兒童的針對與天真,不受成人世界與勞動荼毒。

然而在過往,家庭會預期兒童達到足夠的成熟度,之後能夠參與家庭經濟,「童年」受保護的時期相當短暫。

重大差別3|從出生開始避免輸在起跑點VS五歲後才具備學習知能

現代社會中,認為兒童如果要順利及早成熟,必須從一出生就接受智力刺激,或甚至在子宮就開始「胎教」。致力於「最佳化」兒童發展,以便促使孩童達到最大成就。

然而在過往,認為兒童至少要五歲以後才會具備學習的知覺或能力,五歲之前基本上無法教導,與其刺激嬰兒注意力,不如讓孩子在搖籃中保持平靜狀態,不要干擾成人忙碌於生活瑣事。

重大差別4|嬰兒超可愛VS超可怕

現代社會中,普遍認為嬰兒「討人喜愛」,即使是可怕難搞的兩歲幼兒也可以很可愛。

然而在過往,許多社會都對幼兒是「排拒」態度,剛斷奶而脾氣暴躁的幼兒就是不得再吸奶,甚至被送到遠離母親的其他家庭成員身旁(例如阿公阿嬤、兄弟姊妹)。

重大差別5|刻意添購教育性玩具VS在家中找到能玩的物品

現代社會中,兒童普遍想有許多安全而具有「教育性」的玩具,但孩子對於玩具的興趣可能來得快也去得快,玩具受制於一時的流行。

然而在過往,幼兒只能玩他們找到的東西,通常是家庭中有的物品,甚至包含一些現在看來很「危險」的物品,比如刀具或工業模具。過往的人們認為,只有藉由實際使用一件物品,才有可能學會那件物品的使用方式。

美好童年沒有標準答案,家庭教養也沒有絕對好壞

 或許,教養真的沒有標準答案!眾多派別的教養專家、親職建議,也可能只是基於不同理論觀點、學派視角下的著眼點。在親子教養、家庭生活的日常,不妨回到自己與孩子真切的感受,重拾最真實的期待與需要。

 下次對自己的教養,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懷疑時,或許可以藉由此書,發現其實教養孩子、拉拔孩子長大的方式,本來就百百種。沒有絕對的好壞,更沒有絕對的對錯。

延伸閱讀:教養專家建議百百種,我該怎麼辦?

延伸閱讀:為什麼雞湯來了要陪你 #從容教養?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