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舊價值觀的世代交替,近年來逐漸受到討論。網路已發展至與生活密不可分,現今青少年大量接觸網路上的資訊媒體,許多都是師、長難以監督的範疇,因此與其限制孩子接觸網路或避而不談敏感的話題,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機會,與孩子討論正確的媒體素養,培養選擇正確資訊與保護隱私的方式。
台劇《俗女養成記》現正熱播中,劇中出現意外接觸到敏感話題時,家長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討論的劇情。這也許是臺灣五、六年級生的共同記憶,本劇將許多華人家庭的價值觀以詼諧的方式呈現,引發許多觀眾的共鳴、大受好評。
怎麼「管」最有效?限制型 vs 評價型介入
網路本身是個工具,並非毒藥或敵人,如何正確使用決定了它的價值。臺灣學者整理出,兩種常見家長介入青少年使用網路媒體的類型。
|限制型(restrictive):限制上網時間、上網時段、上網內容或互動行為。
|評價型(evaluative):主動指導、共同討論、給予建議,鼓勵孩子使用網路作為工具。
研究發現多數家長的態度為「限制型」,尤其年齡越小的孩子,家長越常會介入其網路的使用。研究證明,比起「限制型」介入,「評價型」介入更能促進子女的正向網路行為。
限制型介入雖較能掌握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過度嚴苛的限制卻可能有反效果,使孩子在家裡以外的場所使用網路,讓家長更難以監督與掌控。評價型介入,強調家長與子女共同討論網路上的現象與資訊,把握機會學習辨別訊息的真假,以及如何尋求正確、可靠的資訊平台,著重於教導子女正確使用網路的能力,而非限制其接觸網路。

在好奇與保護之間: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
根據國外調查顯示,青少年上網的兩大風險,分別是接觸色情、暴力媒體與洩漏個人資訊。國內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的網路風險具有性別差異:男孩較容易接觸色情與暴力的網路內容,女孩較容易在社交平台上暴露過多個人資訊。
當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時間過長,較容易導致網路負面行為。尤其現今青少年的網路技能多優於家長,他們習慣從網路獲得資訊。而親子間的數位落差,使得家長較難成為網路安全的守門員與諮詢者。
在這些風險的背後其實透露出孩子的需求:對性的好奇與疑問難以被大人回答,人際的困境與徬徨難以向家長求助,種種理由促使孩子從網上尋求答案!若家庭營造出接納孩子任何提問的環境,不避談性教育等敏感話題,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才較有向家長求助的機會。
因此家長在督促青少年的網路行為時,可著重與孩子討論內容的選擇,並強調個人隱私的重要性,降低被網路騷擾的風險。
「管教」之前,先談心;「談心」之前,先談天
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親子雙方都需要共同學習,學習熟悉新科技、學習選擇優質的媒體。親子間可以互相交流,更可以相互學習,不妨從網路上的趣聞、時事開始,作為雙方話題的契機,分享彼此的心得與看法。
在管教孩子網路使用行為之前,先透過談心了解孩子真正的好奇與需求;而真正能說「內心話」的談心,需要先有日常「談天」的習慣!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聆聽、接納孩子的觀點,孩子練習與家長分享看法。網路的世界過於寬廣,與其幫孩子築一個堡壘,不如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導孩子防身術自保,可能才是避免網路風險更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使用「反映式溝通術」積極傾聽、發揮同理,關心不再被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