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57】《俗女養成記2》女子出走,看傳統家庭女性「情緒過勞症狀」

2022-08-03更新

《俗女養成記2》裡
嘉玲嬤對離家出走的渴望媽媽秀琴的中年婚姻危機
表姊育萱被視為公主病還有嘉玲對於迎接小生命的恐慌……
她們情緒爆發的背後,其實有跡可循

嘉玲嬤:「我是陳李月英,但是我其實卡想做李月英。」
母親秀琴:「我就錯在,我是一位很乖、很聽話的媳婦。」
表姊育萱:「洪育萱是高跟鞋~高跟鞋是洪育萱!」

 近期熱播臺劇《俗女養成記2》的生動演繹,讓許多在相似文化背景底下的觀眾深深共鳴。其中一段經典的高潮,便是落在三位女性角色各自為了家庭壓力,憤而離家出走的橋段。然而她們到底為何「出走」?是真「發瘋」,還是其實有何「導火線」?能否從先前的故事情節觀察出一些蛛絲馬跡呢?

她們情緒也過勞-何謂「情緒勞動」?

 家庭生活中,我們有時為了照顧家人的感受,努力表現出他們期望的樣態,像是心情不好時,仍然微笑以對,努力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或是努力擠出稱讚鼓勵的話語,誇張地展現正向情緒。這些舉動背後所需要付出的情緒、精神負擔和實體勞務等,學者稱之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

 這些「刻意」壓抑怒氣或正向鼓勵,藏在看似「沒什麼」的日常情節中,成為「隱微卻龐大」的情緒消耗。對於關係的損害,不像突然投下的炸彈,卻像慢慢斑駁的電線,成為日後情緒崩潰爆炸的導火線!以下舉出兩種最常見情緒勞動的形式:

素材取自/《俗女養成記》劇照

形式1|刻意展現的正向情緒

【看看劇中角色】

「阿琴,我都有聽妳的話,我現在洗衣服黑色的歸黑色的、白色的歸白色的…」

 嘉玲爸彷彿是家裡的小孩,滿臉期待被嘉玲媽秀琴誇讚的神情。這時秀琴若順應回覆稱讚,可以如何對應到情緒勞動的概念呢?

圖/取自《俗女養成記2》劇照

【透視情緒勞動戲碼】

 秀琴身為傳統家庭的女性,已習慣將刻意的溫柔鼓勵與叮嚀,化作是維持家庭生活運作的潤滑劑。然而轉念一想,這本就是嘉玲爸應盡的責任,嘉玲媽卻需要主動並需要好聲好氣地要求,對她而言,那便是一種額外的情緒勞動。這樣的互動模式裡,彷彿秀琴是家庭裡「主要的操心者」,其他人僅是秀琴的配合者。

形式2|盡力克制的負向情緒

【看看劇中角色】

「育萱哭不出來…育萱也想哭啊,但就是沒辦法…」人前如人生勝利組的育萱崩潰道。
「我這樣都是因為你們!」「沒有人逼妳生啊…」爭吵時,秀琴與嘉玲的對話。

 育萱雖然不必外出工作,卻也承受了許多來自家庭的精神壓力、甚至是暴力;而秀琴的處處隱忍及提醒,使她成為河東獅、囉嗦的存在,她顧及每件事、每個人,然而所隱藏情緒的努力,卻無法得到相對的感謝,最終達到情緒爆發的臨界點。

圖/取自《俗女養成記2》劇照

【透視情緒勞動戲碼】

 這樣的情形則更為常見。我們在劇中看到育萱、秀琴等女性角色,當家庭的壓力產生負面情緒後,往往不會宣洩出來,更時常不自覺壓抑,視「妥協」為一種責任。但是這樣的情緒也較常發生在生活中,顯現文化裡仍留存的性別角色刻板和期待。

情緒勞動「求關注」-3階段化解長期累積的忽視

 我們也能在《俗女2》觀察到,母職角色就像是「班長、風紀或甚至衛生股長」,父職只擔任「康樂股長」的角色。導致母親角色們幾乎無法打卡下班,因此她們的情緒勞動相較父親們,往往持續更長時間。

 進一步比對美國作家潔瑪‧哈特莉在著作《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提到,發覺許多影視作品總把焦點與結局,放在童話般的求婚場景、婚禮,但並未展現未來幸福生活的真實模樣。從以上例子或許能察覺,美滿的家庭生活是需要全體家人攜手合作的,於是雞湯整理以下3階段,與你一同化解家庭情緒勞動失衡:

階段1|開啟雙方對話

若妳成為唯一關心這些事情的人,可能導致破壞性又有害的失衡。
-臉書營運長桑德柏格

 如果察覺自己的情緒勞動,已經超過負荷或失衡,首先我們可以邀請伴侶一起溝通。需要注意的是,溝通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投入、幫忙等動詞,而是「共同分擔」,以便釐清家庭是雙方的共同責任,建立正向且有目標性的溝通基礎。

【例如】我們建議育萱可以與丈夫開啟對話:「我雖然有些事做得不太熟練,但是我可以努力嘗試,也請你共同參與孩子的生活好嗎?」

圖/取自《俗女養成記》臉書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雙‌贏‌溝‌通‌(下)‌「我訊息」‌溫和而堅定表達出自己想法

階段2|看見情緒價值

 其實女性和男性有相等的同理心,但由於他們社會化方式不同,因此表達的方式可能也不同。
-史丹佛大學艾瑪.賽普拉博士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部分的情緒勞務並非完全出於被迫,而是基於對家人的愛。儘管我們不求有所回報,卻也仍然希望自己的努力被看到、甚至被理解。因此,一句具體的感謝,與實際的加入行動,都會是家人們期待感受到的。

【例如】我們建議嘉玲嬤月英可以表達:「我還是很愛你們,但是在全年無休的主婦生活裡,還是會嚮往專屬個人的時光。」

圖/取自《俗女養成記》臉書粉絲專頁

階段3|平衡壓力承載

「這些事,要是我不做就沒有人會主動去做。」是否符合你的心聲?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對於公平、平等的關係是什麼樣子,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也並非是誰擅長某項勞務,便能夠全權交由其中一方負責。

 因此不必急於追求形式平等,而是先以一個共同的目標開始努力,決定怎樣的分工最適合彼此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事務完成得不完美,絕不代表不稱職,而是透過不斷努力去平衡情緒勞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過得更充實、真實的生活。

【例如】我們會建議離家出走的三位角色,試著了解自身的情緒狀態,適時與家人提出,共同做出平衡的情緒勞動分工。

圖/取自《俗女養成記》臉書粉絲專頁

 近代對女性於家庭中的情緒勞動,確實已經更為關注,但不代表沒有進步的空間。而與親近的人一同了解情緒勞動,其實是一種對幸福生活的邀請:我們從中懂得關懷家人,更願意且能夠承擔家庭的情緒勞動。因此,情緒勞動不見得會破壞幸福,更是讓情感昇華的配方、找回生活自主權的方式。

 事實上,情緒勞動也不限於女性,劇中嘉玲的伴侶永森便是例子。他吸收許多嘉玲的崩潰時刻,最後雖然爆發爭吵,但因為永森讓嘉玲看見他想一起承擔的決心,最終兩人依然沒有被情緒洪流沖散。

當演員回到現實|女性的情緒勞動

當演員回到現實|男性也有情緒勞動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洪慧芳譯(2020)。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原作者:Gemma Hartley)。新北市:有方文化。
吳宗祐, 鄭伯壎. (2006)。工作投入, 調節他人情緒能力與情緒勞動之交互作用對情緒耗竭的預測效果。 中華心理學刊, 48(1), 69-87。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