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3更新

人類學,是利用參與式觀察,研究人和人所產生出來文化的學科。究竟人類學與童年有什麼樣的關係呢?雞湯來了在10月6日舉辦家庭讀書會,由行銷總監張芷晴、執行長陳世芃擔任說書人,與現場近30位民眾聊聊「童年」,談談David F. Lancy著作的《童年人類學》。
本次讀書會有著各式問答環節,除了例行的投票及文字雲,也有許多自由留言的時間能與大家互動。藉由這些對話橋段,可以分享彼此的童年經驗與價值觀,相當精采有趣!
【時代比較】養育孩子,要舉全村之力
活動開始,說書人利用投票比較「照顧老人」與「照顧小孩」的責任。數據顯示,參加者有七成認為「照顧老人」時,政府與其家庭應負「各半」的責任,然而「照顧小孩」有六成參加者認為「家庭」應多負責。「將兒童視為寶貝」的思維,似乎潛藏在大眾的心中。
事實上,「兒童至上」的觀念是現代才有的。過去的農業社會不會將嬰兒視為一個個體,可能晚報戶口又或是取俗名,「授予人格的延遲」正是對兒童觀念不同的象徵。而養育方面會請手足及祖父母提攜,讓成人可以放鬆並致意孩子狀態。但手足稀少的現代,有參與民眾提到全村一起養的「全村」可能是指各式3C產品。
【觀點節錄】你覺得兒童是…?
此書作者蒐集民眾對兒童的想像,統整成昔日對兒童的價值定位,分類如下:
|小天使:純潔無邪、天真可愛 → 獻祭,逸品
|私有財產:具有價值,可換取勞力及財物 → 兒童流通或穩定老人生活
|調換兒:難養、礙手礙腳 → 殺嬰 (雙胞胎或缺陷兒)
說書人提到,以老人為主的社會中,兒童「懂事」也有其條件及意義,他們得努力理解周遭事物,融入社會,並學會負責。這些都需要自己觀察、模仿而來,兒童便從遊戲狀態無縫進入工作。
【精華摘要】當童年與社會體制碰觸
|學習方式:從小到大,你都是在哪個場域學習的呢?
「下課回家看電視跟寫作業」
「每次放學都學校、安親班、才藝班到處跑 @@」
-參與民眾分享
書中觀點:「做中學,學中做」是相當常見的學習方式,而學習方式總歸成兩種課程。「雜物課程」讓兒童發展成自給自足的個體,「學校課程」則是得到標準化的正式型態。
|教育與工作:如果學校教育是一種投資,你認為投資報酬率好嗎?
「還不錯,知識和人脈都能累積!對於下個階段的人生發展也有正面影響」
「不好,出社會後發現很多還是需從零開始,許多是學校不一定會教的東西」
「 看課程,有些特別課程會帶來觀念的養成,潛移默化是好的」
-參與民眾分享
書中觀點:學校教育從棍子到胡蘿蔔,從強制學生服從,到吸引學生參加活動。儘管如此,投資報酬率仍可能是0%,這與全球化下的資源分配議題有關。若是教育資源不均,學生學習困難便會放棄努力,畢業後反成為社會亂源之一。
|成年與長大:什麼是長大?
「做到以前小時候認為大人才能做的事,像投票、報稅、發紅包、考駕照…」
「經濟獨立,能夠自主,可以自己決定一些事情,或是看清人情冷暖。」
「坐上駕駛座,載家人出門旅遊,規劃行程我出錢!」
-參與民眾分享
書中觀點: 以生理變化來說,青少年是一個介於兒童與成人間的時期;對儀式文化而言,「成年禮」涵蓋約束、能力肯定及引導性慾等目標。此外,兒童在農業社會中的經濟貢獻也很重要,童年跟青春期都可能因此縮短。
【反思分享】放寬心,更真實
最後說書人分享到,在參與《童年人類學》時,需要發覺自己參與的文化,並包容差異與跳脫既定印象。當我們把養兒育女視為父母責任時,不必懷疑自己是否盡責,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是這樣。不論如何,放寬心去面對,才能獲得更真實的關係。
「『全村』一起養的概念很特別,能讓孩子學習到自我解決的能力。」
「小時候的我們很想趕快脫離童年,但是現在好想回到無憂慮的童年。尤其是卡在不能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又不完全被視為大人的轉大人階段…」
「對『什麼是長大?』那段的印象特別深刻,還有『那些長大的時刻』的投影片,很有感,有種回朔自己成長史的感覺。」
「謝謝「雞湯來了」團隊的分享,每個月都有機會吸收新知,很充實!」
-參與民眾在讀書會最後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