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著「教導」孩子,親子教養始於家長「和自己對話」-《家庭裡的對話練習》帶我們重新連結親子關係

2022-07-26更新

 當一位家長在傍晚時分遇到以下情境,如果你是這位家長,你會怎麼辦?

美語班老師打電話來說,沒有在學校接到孩子
學校老師說孩子在保健室,因為排隊時撞到門,需要家人帶他去縫合傷口,
問我現在有沒有空到學校一趟

 焦急地衝到學校,質問學校老師怎麼動作這麼慢,沒趕緊帶孩子去醫院;看見孩子劈頭就罵怎麼這麼不小心;堅持立刻把兇手揪出來,好好罵一頓要他負責……以上都是常見的情景。然而,這樣急於指責的反應,其實都是源自於家長對於孩子的心疼與不捨,衍生的擔心與害怕化為了指責孩子、同學或老師的盔甲。

 《家庭裡的對話練習》作者張輝誠於中山女高任教多年,也是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多年教學經驗中,以「學思達」為經,「薩提爾」為緯,嘗試深度與孩子對話。在張輝誠成為父親之後,也運用「薩提爾模式」於家庭生活中,一次次地跳脫身為家長的「焦急」,反而慢下來,與孩子深度對話,更創造「有效」教養的新契機。

建議先閱讀以下兩篇先備知識:
我家有刺蝟!好難溝通怎麼辦?-認識薩提爾的溝通姿態
什麼才是真正的渴望?-認識薩提爾的情緒冰山

好好說話的關鍵,如何不再「口是心非」?

 此文一開始提及美語班的情境,無論是哪一種作法,其實都是只展現了「武裝後的盔甲」,忘了表露擔心與不捨的「真心」。如此一來,很可能使得孩子感受到委屈,或是「已經很痛了還要被罵」等感受;也可能把黃金治療時間花費在指責或揪兇手上。

 此書作者在遇到此情境時,坦言自己也會有些焦急的直覺反應。但熟悉薩提爾模式的他,為自己「按下暫停鍵」!他決定「先問問自己怎麼了?」先覺察自己將展現的「溝通姿態」是什麼,接著深挖自己的「情緒冰山」,因而看見焦急、生氣、想指責的背後,是擔心與不捨;也因而,他選擇說出口的第一句話是「關心孩子痛不痛」。

 因為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覺察,能夠跳脫反射性的張牙舞爪,而把內心的擔心如實地說出來,關心孩子的狀態正是「心口合一」的狀態,也達到了薩提爾模式中「一致性」溝通的境界。

教養3大技巧,用薩提爾模式連結親子的情緒冰山

技巧1 不講道理,學習接納與表達渴望|

 遇到孩子出現所謂「不乖」的行為,不急著告訴孩子如何做才是對的,不急著「教導」,而是先慢下來,接納並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引導而後討論。重要的是,過程中家長「和自己的對話」是一切教養的源頭,了解自己的狀態,才能和孩子表達真實的渴望。

技巧2 表達渴望,不只有觀點和期待|

 要連結孩子的深層情緒冰山,就需要在生活對話中盡可能地表達和連結彼此的「渴望」,而非較為表象的觀點或期待。作者於書中舉例到,以前他會問放學後的孩子「今天心情如何?」,但在運用薩提爾模式後,他學會表達渴望:「今天過的好不好?」透過問句,連結孩子內心深處對於今天生活狀態的「渴望」。

技巧2  連結:愛的記憶和感受|

 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能夠成為孩子、也是家中每個人的重要堡壘。而關於「愛」這件事,作者提醒到:

認識了愛只是一種觀點,並不是體驗了愛;
唯有體驗了愛,才能連結渴望。

 為孩子創造愛的體驗,是每個家長及家庭成員,能夠為家庭生活創造最美好的經驗,也是深刻連結彼此情緒冰山、連結內心深處,拉近關係重要的途徑。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