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家人/伴侶談政治?8大NG行為及5大自我檢核List,重啟好好談政治的可能

2022-07-26更新

 今年12月的公投就快要到了,不同派別之間的辯論越來越激烈,從2018年的公投到2020年總統選舉,再到近期好幾次的罷免案,家人之間不同的價值觀很可能成為爭吵的導火線。你要投A候選人,他要投B候選人;你要投同意,他要投不同意,甚至可能鬧到家庭革命。和家中長輩或伴侶意見不同,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困擾。

 為什麼明明很親近的家人,意見這麼兩極?當親近的人,政治立場不同怎麼辦?

在家談政治8大NG行為

 上述難題,我們可以從了解意見不同的原因,以及觀察自家討論政治的情境開始。意見原因很可能是彼此的成長世代、教育和成長環境、接收的媒體管道不同。而討論的情境與方式,常常決定了討論的走向「只是鬧翻」,還是「有效溝通」?

 美國的心理治療師Jeanne Safer根據他諮商的經驗,在《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一書中,整理出他觀察到的許多行為:

1. 以具敵意的評語開啟不受歡迎的政治「討論」。
2. 即使家人或伴侶沉默不回應、離開、要求你停止,明確表達他不想參與討論,你還是不斷你發表想法。
3. 不斷拿與自己觀點立場相符的新聞資訊轟炸家人或伴侶,卻拒絕接收他們給的其他立場的資訊。
4. 明確表達要家人或伴侶投下的選票是在摧毀民主和美國價值負責。(在臺灣可能就會是摧毀臺灣的民主和臺灣價值)
5. 很少以溫和的語氣談論政治,總是大吼大叫或哭泣;很常翻白眼、不耐煩。
6. 不管家人或伴侶的感受和意願,一逮到機會就要延續上次還沒吵完的話題。
7. 總是受家人或伴侶的挑釁而被激怒,並以「我忍不住」當作藉口。
8. 你無法忍受家人或伴侶的觀點,完全無法想像當中有任何可取或正當之處,為反而反。 

 不妨試著想想,以上的情境,或許我們都曾經看過身邊的朋友這樣做過,有哪些是你曾經做過、經驗過的呢? 

在家好好談政治5個自我檢核List

 《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作者建議,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找出政治爭論下的情感根源。

其實真正的重點不是政治本身,而是你與對方的關係。

以下五個問題是作者提供可以用來檢視自我的:

1.     家人或伴侶的行為、性格是否讓我想起家庭中的任何人?
2.     為什麼和家人或伴侶爭執會讓我這麼生氣?在政治之外,過往的人生中有這樣生氣過嗎?
3.     我只是想要家人或伴侶傾聽我的觀點,還是其實我真正的企圖是想改變對方?這是不是複製了我過往的經驗?
4.     我為何會這麼急於要讓家人或伴侶了解我的觀點?
5.     除了政治之外,家人或伴侶互動方式有什麼是令我生氣的?為什麼?如果他們不想談論某些新聞議題,或是我發現再怎麼談都不會有結果,為什麼我還是堅持要談?

 到最後,造成爭執的根本原因不再只是意識形態,而其實是意識到關係的本質即是:相愛的彼此之間本來就會存在根本的差異,意見不同很可能也反映這段關係當中一直存在的問題。

3大心態,重啟好好談政治的可能 

|減少嘲諷字句,先找尋共識

 我們常看到網路上有人用「智力測驗沒通過」、「準備移民」來表達公投和選舉結果的失望,討論政治的起手式常常是「你們親X派/你們X粉就是….」、「你當初投A候選人就要為OO的事情負責」、「你投不同意就是摧毀臺灣的民主跟未來」等,這些起手式其實不是要開啟討論,而是在譴責,也是貶低。

 當對方被你譴責貶低,你們還有辦法繼續理性地對話嗎?當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變成一種認同,而這樣的認同被否認,想必沒有人會欣然接受吧!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以善意的態度、不帶貶抑的語言開啟想要談論的政治話題,找尋彼此共同的基礎和願意溝通的話題,確認彼此都關心且想要聊這個話題,再繼續深入。

 若嘗試過後發現難以找到共識、聊不下去,也可以暫時就此打住,轉換別的話題,避免硬抓著這個話題不放。

|多詢問對方的意願、多傾聽對方的想法

 在討論政治時,可以改用詢問、傾聽的方式,理解對方的想法,例如問「為什麼你會這樣想?是因為看到什麼資訊嗎?」、「可以說說你的觀點嗎?」、「你願意聽聽看我的想法嗎?」

 作者也建議我們用自己的話表達,避免以權威駁斥壓制對方。例如我們不宜說「某某能源專家都這麼說了,你還不相信?」,可以改說「我的想法是…….,因為我看到某某能源專家說……,我覺得蠻有道理的。」

 臺灣的家庭群組也可能是另一個戰場,我們常常會收到長輩轉傳的資訊,這些資訊可能與你觀點相對,也可能是以訛傳訛。我們收到假新聞和錯誤資訊時,會用不同的方式查證闢謠,例如運用事實查核中心,但仍然需要留意方式和態度,因為這很容易展現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帶有攻擊意味的立場。

 作者更提及一個我們可以採用的替代方法,約定好和家人或伴侶彼此互傳自己認同的觀點的文章或資訊,交換閱讀,讓彼此觀點能夠真正互相交流。

|不要想徹底改變別人的想法或選擇

 總歸一句,談論政治時,沒有人是贏家,你無法完全改變對方的想法,正如對方無法改變你的想法。同時,不要強迫對方一定要閱讀或接收你傳給他的資訊。

 最後,可以思考一下,跟家人或伴侶討論政治背後自己內心的真正目的,是想要改變對方嗎?還是真的想要理性討論?假設爭贏了,然後呢?覺察溝通討論真正的目的,才能避免被情緒和一時輸贏牽著走。

    政治乃眾人之事,的確是許多人非常熱愛聊的話題,無論是這次的公投、之後的選舉,或甚至是任何大大小小的政治議題,我們都可以試著檢視一下自己的行為,轉變一下跟家人或伴侶談論政治的心態,在順利談論政治的同時也能維持關係,或許對其他面向的溝通也有幫助,彼此之間的關係能夠更加升溫!

不妨存下這張圖,分享到家庭群組!一同更有效、溫和的方式,和家人好好聊政治!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林威廷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游涵茹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劉議方譯(2019)。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原作者:Jeanne Safer)。台北:時報文化。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