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真的重要嗎?親子共讀的三大好處&分齡互動技巧

2022-07-26更新

 當幼兒成長至3歲時,正是促進幼兒發展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的黃金期。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先天個人特徵及後天家庭環境互動的直接或間接影響,而影響幼兒的個體發展。

  在家庭中如何促進幼兒發展呢?根據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研究發現,「親子共讀」可以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認知及社會情緒發展。研究中也提到,雖然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家庭提供的學習環境,但對幼兒發展的影響並不大。也就是說,親子是否有共讀、一起討論的機會,比起社經地位,更是影響孩子日後發展的關鍵。

根據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的研究發現,臺灣育有3歲幼兒的家庭中,約三分之二的父母每週至少會共讀一次,約三分之一的父母則從未與孩子共讀或共讀次數每週少於一次。

參考資料:林佳慧、劉惠美、張鑑如(2019)。家庭脈絡下的親子共讀與幼兒發展關係-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應用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1(1),135-159。

為什麼要親子共讀?打開共讀的三大好處

 親子共讀是指家長或是主要照顧者和幼兒一起閱讀繪本,共讀過程中,是由大人一邊唸繪本,一邊和幼兒進行互動,也是近幾十年來臺灣政府極力推動的家庭親子活動。在共讀的過程中,也能促進幼兒發展讀寫等認知萌發。

 親子共讀的好處有哪些呢?分成三大塊來看,分別是語言及讀寫、認知及社會情緒:

語言及讀寫|

1.        對話式共讀策略(Dialogic Reading):和幼兒一起討論故事內容、開放式問答、給予回應和鼓勵幼兒回答並擴充孩子的回答,也就是大人再複述一次幼兒的回答,但要擴充說出完整的句子,幼兒就會從中學習到不同的字彙及句子,提升幼兒的詞彙。

以「小雞逛超市」繪本為例
家人:雞媽媽跟小雞說在超市不可以做什麼事?
幼兒:亂跑、亂拿東西。
家人:對。跟大人去超市的時候不能亂跑,要跟著大人一起,也不能亂拿東西。

2.        文字指引策略(Print Referencing):大人使用口語或非口語的提示或線索,讓幼兒把注意力放在文字上,可以有效提昇幼兒對文字的概念及認字的能力,也就是解釋文字的形音義。

幼兒:有蘋果(手指圖片)。
家人:對,告訴你哦,蘋果的「果」有果實的意思,因為是從田地裡長出果實,果是吃的水果,那你有想到還有什麼水果也有果這個字嗎?
幼兒:有奇異果、芒果、火龍果,這些水果我都喜歡吃!

認知能力|

透過繪本讓幼兒認識更多生活常見的物品、動物等,大幅提升認知能力。

社會情緒|

共讀提供一個讓親子可以進行社會互動的重要情境,增強親子建立情感連結和社會情緒發展。

小提醒|親子共讀影響幼兒發展,一方面受到共讀的時間及頻率影響,也會因互動模式、共讀者想帶給幼兒的能力(像是注重認知、識字、獲得知識等)、繪本類型(故事性、知識性、互動性等)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幼兒在共讀過程中所得到的成效,也會受到親子間的關係品質、幼兒自身的能力而有差異。

如何促進親子共讀?不同年齡階段的共讀技巧

 學齡前幼兒分成0-3歲嬰幼兒和3-6歲幼兒,透過空間佈置、繪本挑選、共讀時機和共讀技巧,創造屬於每個家庭特有的親子共讀模式。

0-3歲嬰幼兒|

正值好奇探索圖畫書的時期,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一起來進行親子共讀。

3-6歲幼兒|

培養孩子自主閱讀能力的關鍵期,從在家共讀、去圖書館聽故事/找故事、欣賞兒童劇等不同形式的媒材,讓孩子知道故事存在於生活中。

延伸閱讀:5大好處,讓繪本變教養好幫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_親子共讀文化部_兒童文化館閱讀起步走Bookstart

親子共讀的撇步-找出最佳的共讀模式!

 親子共讀其實並不難,不需要擁有很厲害的說故事技巧、挑選很厲害的繪本或打造很棒的閱讀角落,只需要找到最適合親子的共讀模式才是最佳的解答!

學齡前的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主動閱讀的習慣、興趣與專注力,作為未來閱讀相關能力的累積;當孩子進入國小之後,自主閱讀能力就會變得十分重要,也是未來能持續帶著走的能力。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潘佾欣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林佳慧、劉惠美、張鑑如(2019)。家庭脈絡下的親子共讀與幼兒發展關係-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應用與分析。教育心理學報,51(1),135-159。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