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的線上性健康教育,數位轉型X跨界合作推廣「在家談性」 多元型態

 性健康教育,家庭不能缺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110)年將兒童及青少年性健康促進宣導與工作坊計畫委託「雞湯了工作室」辦理,共舉辦12個系列線上工作坊,及4個線上推廣活動。特別的是,今年不僅延續去年著重「家庭」在性健康教育中的關鍵角色,更在疫情衝擊下,跨越空間距離,首次打造「全線上化」的性健康教育活動。即使疫情阻隔了我們的面對面的機會,也不能拉開我們與性健康的距離! 

線上化多元互動型態,把親子性健康教育變好玩

 「善用」工具,讓性健康教育在疫情之下,變得更方便也更多元好玩!今年12系列線上工作坊,每個系列均包含一場「親子共學」及家長或孩子的增能講座。延續去年特色,從「適齡」概念出發,針對「青少年」、「國小兒童」、「幼兒」設計不同內容,並以增進互動、趣味遊戲、多元媒材之活動形式提升民眾參與興致。

 因應疫情,全系列活動雖在短時間內改為線上舉辦,但仍致力於課程中融入各式各樣互動的環節及工具,提升學員之課程參與感。一場場「透過螢幕相見」的性健康活動,經由講師的活潑引導,並善用即時互動系統如Janboard、Slido等,邀請學員線上投票、打開螢幕秀出繪畫作品,即使不能見面,也能了解彼此想法。

線上分齡家庭共學,適齡適性談不同主題

 「青少年」階段以「親子『練』愛室」為主題,邀請老師、家長和青少年共同參與課程,藉由線上投票、調配愛情特調的趣味形式,打破不同世代對彼此的誤解與迷思。當青少年發現老大人已經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八古」,師長發現孩子們「其實也有許多自己的觀點」,戀愛不再是禁忌話題,討論中「練」愛變得可行。

 「國小」階段以「身體的奇妙旅程」概念出發,藉由繪本、快問快答,使參與親子一同在故事中了解身體發展變化,知道有些身體器官或性徵發展不是「我有,你沒有」,而是「我們有的本來就不一樣」。

 「幼兒」階段則從孩子最愛問的「我從哪裡來?」切入,藉由繪本讓孩子了解自己怎麼來的,並在故事讀後討論中習得「精子」、「卵子」、「陰莖」、「陰部」等正確名稱。並藉由身體紅黃綠燈的畫畫,讓親子「一起」討論出屬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界線,也透過簡易歌謠與帶動遊戲,讓身體紅綠燈概念變得更琅琅上口,更容易落實在生活中。 

「性話題,不尷尬不被罵」是接住孩子關鍵,與各專家跨界合作共同倡導

 家是每個孩子最親近的地方,從幼兒到青少年每天最常相處的地方之一,隨著身心發展,對「性」的理解除了生理上的認識,更應該包含「心理」上更多元與深度的情感理解。今年度12系列線上工作坊中,各系列均包含一場與「小紅帽教育社福總監謝佳欣」、「性諮詢師林貞宜」及「資深婦產科醫師江千代」合作講座,共同倡導性健康身心議題。

 以科學為本的雞湯來了一再強調:許多研究共同發現,當孩子提出關於「性」的疑問,家中的大人最重要的不是「回答很正確標準的答案」,而是營造一個自然的氛圍,不尷尬、不拒絕討論、不責罵,如此一來孩子會更容易與家人分享,讓家成為孩子最親近而堅強的堡壘!

4.7顆星好評回饋,參與學員更願意在家談性,更懂得尋找資源

「因為以前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的好奇,問了大人都沒有答案,只說長大後就知道了,但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小孩很容易透過網路知道很多訊息,但不完全正確,如果彼此間不溝通,很有可能會是已經出問題了,大人才知道,反而不好解決。」
「提供資源還有迷思澄清,讓大人可以更安心的引導孩子認識正確的知識。」
「開放的態度透過溝通討論的方式和孩子一起了解愛情是怎麼一回事,正確談戀愛也是人際互動的一項學習。」
「用正向、開放不逃避的方式和孩子討論性,還有爸爸媽媽也應該保有自己的隱私。」
「有適當的繪本可以共讀,教孩子能夠適當的拒絕不喜歡的碰觸」
……都是參與者在活動後寫下的好評回饋。

 此系列活動也針對所有場次回收參與民眾回饋,藉以評估活動成效。回收問卷統計,在家討論性健康議題的「認知理解」、「積極態度」、「資源查找」三大方向,整體平均高達4.7分。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