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更新
北埔有句俗諺:「茶金、茶土、茶狗屎」,意在形容北埔茶產業的起起落落,而《茶金》正以1950年代的北埔茶產業為故事背景,重現當年政經動盪不安下,如何走過茶葉價值等同錢幣的「茶金」年代。
除了一窺當時的歷史風華,更令人好奇的是,本省、外省的文化差異,以及傳統女性框架與新思潮觀念的交織,劇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張薏心、山妹、夏慕雪,是如何在社會規範與自我實現之間求得平衡?
看見三位女主的文化框架:客家VS外省族群文化與家庭期待
「說到底,我就是身不由己」-夏慕雪
「難道,我沒有別的選擇了嗎?」-張薏心
《茶金》所呈現的女性角色,無論是工作、夢想,多半都遷就著環境限制與文化規範,反映生長於1950年代的女性困境。
全劇雖以客家文化為主軸,但也蘊含該時代下閩南、外省,甚至與西方多元文化鑲嵌。國內曾有學者針對外省、客家,及閩南族群的已婚女性進行剖析,探究族群文化對家庭及性別角色的影響。
客家族群|重男輕女思維
如同劇中女茶師-山妹,客家婦女是家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不只包含家務,還有農務;而客家家中的男丁僅需周旋於社會交際與職場,且家中婦女也忌諱男子接觸家務,是深根柢固、由內而外的重男輕女。
不過,如果客家婦女對家庭勞動力的貢獻良多,則像劇中女主角-薏心,在家中仍具有部分的決策及經濟領導地位。
外省族群|外省對女兒的投資較多
如同劇中夏老闆(夏慕雪)為臺灣的外省第一代,外省族群剛到臺灣時,因家庭結構較單純,家庭成員間較平等互助,則性別差異較不明顯。此外,因為務農比例較低,女性出外工作的機會也較多。

不冒險怎麼知道沒機會?透視薏心的女力韌性3階段
或許就如同劇中三位女性角色,串起1950年代不願向文化與命運低頭的「東方美人」樣貌。其中,最經典的女主角薏心為代表,她不願意只做嬌嫩的「千金」,全身投入學習如何在男人主導的商場裡競爭,積極追求自我實現,也試圖改變家族命運,可說是那個年代「女力韌性」的表現。
套用近年新興的「韌性」概念,女主角在遇上困境時,面對壓力、挫折,所展現的問題解決能力或特質,正是讓她自己能有效應對與適應困境的關鍵。藉由國內女性職涯韌性研究,一起嘗試透視劇中女主角薏心的韌性養成3階段:

時代推進,婚嫁觀的變與不變
吉桑(薏心的爸爸),比起女兒的成就,更掛心女兒的婚事。若將眼光放在現代,薏心不急著結婚的思維,也道出了近年晚婚、晚育,甚至不婚的情況。
「婚嫁」對於女人,已不再是一件未竟事宜,而是人生的一種選擇。
生長於每個世代的人們,因時空背景不同,所經歷的困難也截然不同。雖然家庭對女性職涯的影響是一大關鍵,但不全然是女性職涯的絆腳石,若有家人、朋友、另一半的支持,將有助於女性的職涯發展。不妨試著跟身邊不同世代的女性聊聊小時候的故事、最近的心事,在互相理解之後,展現體諒與鼓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