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嬰兒都會的《關係修復力》! 寫給每一位投入關係中的你

2022-07-21更新

 我們都從一出生就投入了人際關係,也在每天睜開眼後面對不同的「關係」,生活中大部分的煩惱,更是多來自人際關係,怎麼辦?

 我們期待關係美滿、情感協調的生活,期待與頻率相當的人成為朋友,一拍即合、談笑風生,期待跟相愛的另一半甜甜蜜蜜、偶爾小吵小鬧打情罵俏,但……「他都不回我訊息」、「她又不高興了」、「你怎麼會這樣想?」、「我真的無法理解!」現實與想像的不同,常讓我們不知所措,害怕衝突,更害怕失去。

 《關係修復力》由臨床心理學家Ed Tronick與兒科專科醫師Claudia M. Gold共同撰寫,書中不斷提到:其實,關係本來就一定會有缺陷!實驗證明,即使是身心狀況與親子感情良好的母嬰,日常互動中就有70%的相處是有摩擦的。也就是說,「不合是人際關係的本質,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環!」


面無表情實驗:看見失和與修復的能力

 貫穿《關係修復力》的理論基礎,即是1975年作者Ed Tronick著名的心理實驗「面無表情實驗」。以實驗測試母親表情和嬰兒表現之間的關聯,發現「若受試母親臉上沒有表情變化,並對嬰兒的動作毫無反應,嬰兒會開始出現強烈焦躁反應,如:咯咯叫、比手畫腳、尖叫和哭泣,使出渾身解術嘗試與媽媽恢復交流。」

 後續心理學家近一步邀請年齡更大的兒童,甚至成人來進行同樣的實驗,發現在這過程中感到「恐慌」、「憤怒」和「無助」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情緒。

 然而,更重要的是,即便經歷恐慌、憤怒或無助,人們都依然擁有主動修復關係的衝動與能力。

在失和與修復中成長:他/她不會一吵架就不見

 本書強調「關係就是不斷在失和與修復的循環中累積產生的」。累積修復關係的經驗,能讓我們知道關係並不會脆弱到不堪一擊,進而建立在「關係的本質即是不合」日常人際互動中的挫折應對力。在人際關係中缺乏修復經驗的人,常充滿不安全感和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但經歷過關係修復,能使人累積愉悅、信任和安全感,並產生「我能面對並解決這類問題」的信念。

 換句話說,多經歷幾次修復的過程,能產生對自我的信心和對他人的信賴,能勇於嘗試不同策略,知道衝突大多是可以被解決的,且衝突後關係也還是會存在。

培養在關係中修復自我的能力:「我也做得到」

 相信自己與生俱來有修復的能力與韌性,不必追求百分百和睦的人際關係,接受不完美的關係。混亂與不和是正常的,犯錯與缺失是人格健全發展的必要條件。只要累積新的互動經驗,就有機會能再一次重拾連結、成長蛻變,建立信任關係。

 我們都需要時間和耐心從無數次的失和與修復歷程中,慢慢養成關係韌性和能力。讓我們一起從這本書得到療癒,也看見新的關係發展可能!

文/雞湯來了特派員翁欣容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相關推薦|《關係修復力》讀書會實況錄影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