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主》側寫媽媽放不下的偶包:專訪電影導演王希捷 #鮭魚卵小姐

 《一家之主》是王希捷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呈現橫跨三代的母女關係,故事圍繞著50年代的媽媽葉蘭心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在女兒與媽媽的陪伴下,重新思考當下的人生狀態。女主角葉蘭心就像是台灣多數50年代媽媽們的縮影,她努力維持家庭,為了家人忙進忙出,但在生活中感到疲憊的時候,希望自己的心情與需求也能夠被理解。

 王希捷提到,自己的媽媽樂於為身邊的人服務,成為她在創作之路上可靠的夥伴,給予她許多支持和力量。

圖/《一家之主》首映會,双喜電影提供

拍一個貼近真實的故事,50年代的媽媽在夢境裡出走

 拍攝《一家之主》之前,王希捷曾拍過以爸爸為主角的短片,第一部長片則以媽媽的故事為主軸,因為創作的素材取自生活,父母就像是王希捷的繆思。電影開拍之前,王希捷進行了一年的田野調查,訪談自己的媽媽和朋友的媽媽們,希望能寫出符合50年代母親的真實心情。原先王希捷設定女主角離家出走,但發現身邊的媽媽們都表示,她們不會離家出走。她們說,媽媽們頂多出門半天跟閨蜜喝下午茶,抱怨一下老公,或是跟兒女吃個飯。

 經過一連串針對「媽媽」的田野調查,王希捷發現,這一代的媽媽幾乎不會拋棄家庭,因為在她們眼中這個家是親手建立的,並不會輕易丟棄。對媽媽來說,家庭遇到問題應該是修復跟解決。「大部分的媽媽不會因為生活的壓力跟挫折,放棄『家庭』這個自己創造出來的產物。」

 所以,電影女主角葉蘭心逃離家庭的出走,在現實中是一場離家半天,躺在自己的媽媽身邊時做的一場夢,也是在夢裡,媽媽才會說出讓葉蘭心釋懷的一段話。

你的天是你自己創造的,你想要它有多高,它就有多高

 對王希捷來說,《一家之主》是現代的預言,夢境也代表葉蘭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裡的葉蘭心跟著媽媽找到老家、一起旅行,夢裡的媽媽妝容精緻、笑容甜美、語氣溫柔。

 王希捷說,曾有觀眾提到電影裡把葉蘭心80歲的媽媽的形象拍得太過唯美,但她覺得這就是媽媽在兒女心中的美好形象;也唯有媽媽說出的話,才能真正解開葉蘭心的心結。

「所有的媽媽都曾經是女兒」

 在媽媽面前的葉蘭心可以回到女兒的身份,成為被照顧的對象。 當女兒遇到挫折回到媽媽的身邊,受到媽媽的呵護和支持以後,就會更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圖/《一家之主》電影劇照,双喜電影提供

行駛在困難重重的拍電影之路,媽媽是我的最佳副駕

 《一家之主》的拍攝過程歷時七年,王希捷提及,「在拍電影的過程中,媽媽就是我的救火隊。」剛剛開拍時人手不足,王希捷的媽媽常常被找來救援,幫忙王希捷處理瑣碎的事務。在王希捷深夜剪接電影的時候,她找來媽媽坐在旁邊陪伴。她形容自己的媽媽像是「深夜開車時的副駕駛」,負責陪著開車的人維持清醒,確保駕駛能夠順利抵達目的地。

 因為電影的拍攝,媽媽在王希捷心中不只是媽媽,是一起工作的夥伴,同時媽媽也是《一家之主》的監製。現實生活裡的母女關係回應到《一家之主》的故事裡,王希捷希望能傳達「家人需要溝通」的觀點,講求效率的媽媽與追求細節的女兒,在不停的合作與碰撞之間共同生活。

圖/王希捷和媽媽戴曉影,王希捷提供

 王希捷坦言,身為「女兒」及「導演」兩個身份都受到媽媽的影響:作為女兒,她感受到媽媽對自己事業的支持和幫忙;面對導演工作的時候,她也發現自己「思考服務對象」的思維來自媽媽。

 王希捷提到,媽媽在退休之前是中學校長,她有一套「釐清服務對象」的思考邏輯:她認為校長最重要的服務對象是行政職員,而行政職員首要的服務對象是老師,老師則是第一線服務學生的角色。

 這樣的思維,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成了王希捷在面對電影繁雜工作時,身為「導演」的思考方式,當她清楚知道拍電影首要服務的是觀眾,在很多團隊溝通與決策的時刻,就能做出清晰的判斷。

圖/王希捷和本片監製(也就是媽媽戴曉影)於首映會合影,双喜電影提供

以電影為媒介,串起家庭溝通的契機

 從電影聊到家庭生活,王希捷非常希望大家帶著媽媽一起看《一家之主》,讓電影中葉蘭心的故事成為觀眾的一個起點,以此開始和媽媽聊她的感受和想法。王希捷認為媽媽沒有僵化的形象,媽媽的狀態不需要只限於一種身份,而是可以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想法與需求。

 一家人住在同個屋簷下,屋簷難免破損、漏水,家庭成員之間都有需要磨合的地方。而王希捷覺得修補屋簷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溝通」,因為家是所有成員共同創造的。不同年代的家長與子女都有不同想法,每個成員的角色也沒有固定的形象,走出框架之外,互相理解,比較能看見家庭關係不同的溝通樣貌。

圖/《一家之主》首映會,双喜電影提供

創作是回到本質、需要時間發酵的過程,我就像鮭魚卵和生火腿

 王希捷希望將對於媽媽的感受拍成電影,家庭也是現階段她想探索的主題,拍攝電影便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將所有的養分和祝福化成故事。

 除了與故事本身直接相關的議題,《一家之主》也記錄了七年來王希捷的內心活動,包含學習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慢慢境隨心轉的旅程。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擇,王希捷的父母並沒有太多干涉,給予她足夠的空間發展。

 當問及王希捷會用什麼樣的食物形容自己,她說,「應該就像我喜歡的鮭魚卵和生火腿吧」。每一個作品的誕生,像是鮭魚迴游到出生的地方,訴說一個回歸本質與自我探索的故事;而生火腿需要空間的距離與時間的沉澱,如同王希捷很需要空間來做喜歡的作品。

|採訪後記|
 採訪當天,我們和王希捷約在永春站附近的老餐館,王希捷說曾經多次經過這裡,裡面常常坐著幾個家庭,或者老太太和老先生一起光顧,是一間感覺陪伴在地人許久的餐館。
 在暖黃的燈光下,我們聊起王希捷拍攝《一家之主》的過程、聊電影主角葉蘭心的故事,也聊到王希捷和自己的媽媽。採訪當下的氛圍跟我看《一家之主》的感受很像,故事裡面的情感深刻,但是觀看的角度溫柔且節制,當故事結束以後,很多細緻的感受留了下來。

相關推薦:【打開母親與家庭的想像】你家有哪種《一家之主》母親?媽媽的性別角色覺醒四階段

本文為雞湯來了與双喜電影合作企劃。

採訪撰稿/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吳心予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蕭子喬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