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X媒體識讀】擊碎偶像劇濾鏡-透視偶像劇中愛情的四大迷思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曾進行調查,發現有 77% 青少年觀看過偶像劇,
而且其中有30%的青少年觀眾因此想談戀愛。
相較之下,沒有觀看過偶像劇的青少年,僅有15%表示想談戀愛。

 如同上述youtuber拍攝之影片,「灰姑娘情節、突然失憶、門不當戶不對」是常見的偶像劇情節,也是無數青少年曾在媒體上接收的既定概念。這樣的劇情早在《流星花園》便開始流行,但是時過21年後回頭來看,除了與現實不符之外,劇情更是處處透露著性別霸權、父權意識與「白弱美、高富帥」的刻板印象。

 然而,至今各樣的偶像劇仍佔據電視頻道的黃金時段。當大多數青少年的「愛情範本」源自偶像劇,且缺乏自主判斷能力的情況之下,有意識地審視螢幕中建構的愛情價值,似乎是需要受到更多關注的議題。

厚重失真的愛情濾鏡-偶像劇的4大迷思

學者Hefner & Wilson內將近十年好萊塢的愛情喜劇電影進行內容分析,
發現將近 98% 電影呈現至少一次理想的愛情陳述,
包含精神或唯一伴侶占 38%、完美理想情人占30%、
真愛可以克服一切占 25%、一見鍾情占 7%。

 由此可見,市面愛情類影視作品的劇情,與現實生活的伴侶交往相差甚遠。究竟偶像戲劇在觀眾面前,常出現怎樣的劇情和觀念?我們能如何辨識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呢?以下整理學者研究得出的4大迷思:

迷思1|命中注定我愛你

 劇情展現完美的另一半是注定的,無論任何意外都不會將兩人分開,就如同是靈魂伴侶一般與你契合,且通常有著一見鍾情的邂逅。

【偶像劇例子】2017年《稍息立正我愛你》裡,角色表示能夠一眼判斷出是否喜歡一個人、有沒有發展的可能,相信命運的同時對女主角一見鍾情。

【稍息立正我愛你】3分鐘搶先看|曾之喬 王子邱勝翊 郭書瑤 SpeXial以綸

迷思2|外貌金錢不可少

 常見富裕、傲慢的男主角,扮演著英雄的角色;而女主角總是貧困、堅毅,等待王子般的男主角跨越階級藩籬,以此獲得救贖。

【偶像劇例子】2021年《三隻小豬的逆襲》男角色普遍俱有貴族的生活形態,而女主角則需要藉由聯姻,保住自身的家產。唯一共同點便是,相貌皆十分出色。

【三隻小豬的逆襲】看小三怎麼搶男人特輯【 Piggy’s Counterattack】

迷思3|打是情,罵是愛

 以往曾紅極一時的霸道總裁套路,或是以種種誤會增進角色間的感情線,都是常見劇情,不過若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一般會將其視做犯法、傷害關係的行為,且並不浪漫。

【偶像劇例子】2016年《後菜鳥的燦爛時代》裡,男主角不顧女主角意願,強制拉著對方跟著他走,並強吻告白成功。

【後菜鳥的燦爛時代 Refresh man】ep 11

迷思4|真愛是顆萬靈丹

 詮釋「對的人」是讓你更完整、美夢成真的存在。並且真愛是生活裡最重要的必需,它可克服一切困難與差異。

【偶像劇例子】2018年《愛的3.14159》裡男女主角因為賭氣,分別與其他人結為伴侶,最後卻發現生活中不能缺少對方。

【愛的3.14159】官方HD 12分鐘片花搶先看|吳思賢 邵雨薇 陳大天 楊小黎 李婕

擊碎偶像劇濾鏡- 3招式破解偏差劇情迷思

 那麼我們能如何破解迷思,避免孩子與自身陷入偶像劇情的迷思呢?可以試著從情感教育的角度切入,試試以下3大招式:

招式1|情感教育,從自身生活起步

 學習伴侶關係應從了解自身開始,因此認識自己的愛情風格與價值觀,連接生活層面的探索都會是更為合適的作法。而家長也能試著與孩子談談情感層面的議題,讓孩子獲得貼切的詮釋之外,也能間接過濾孩子們吸收的偏誤觀念。

家長看這裡:人際互動?課業?愛情?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怎麼談

孩子看這裡:臺灣人的8大愛情風格

招式2|跳脫套路,愛情有多元性質

 深入探討自身的愛情風格後,也能進一步看到愛情含有多元的樣貌與性質,絕非只有偶像劇那樣的套路,而是需要學習、經驗,交雜著感性與理性的存在。

大數據配對:《戀愛是科學》婚姻必勝公式,存在嗎?

招式3|媒體識讀,培養自主思考力

 若是能培養孩子主動過濾偏誤資訊,免於受到各方媒體對於愛情的刺激催化,那麼便需要養成媒體識讀的能力,使得他們能自主辨別不當觀念的存在,進一步進行批判討論。

 近來各樣串流平台崛起,使我們能接觸到的媒體作品更為多元,發展出實境秀、素人配對等新型態的展現手法,這些節目的背後也可能暗藏各種感情觀點,無形影響著我們的情感價值觀,進而產生對於愛情的「不當期待」。因此下次當你軟爛在沙發,享受著劇情的陪伴與療癒功能時,不妨戴上具備批判式思考的眼鏡,阻止劇情的迷思左右你的現實情感!

延伸閱讀:真愛是什麼?我們需要情感教育,也需要媒體識讀教育

文/雞湯來了實習生蔡加柔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李素月、陳延昇(2015)。偶像劇中愛情與性別角色的再現與迷思:以台灣偶像劇的男女主角互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8,157-196。
翁鈴雅(2008)。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本土偶像劇的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