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誇而強烈的追求就是愛,堅持下去就一定會讓對方回心轉意
跌倒就是華麗旋轉遇見白馬王子的時刻
酒精是愛情助攻神器,酒後吐真言讓我們遇上愛情
上述這些情節是不是常在偶像劇、愛情電影中出現呢?有人沉浸在螢幕上營造的愛情粉紅泡泡;也有人覺得自己很清醒,「偶像劇演的都是假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覺得自己很清醒,都很可能在潛意識中仍對「遇上偶像劇情節」抱持期待。
明知偶像劇「演的不真實」,偏信會遇見偶像劇愛情
綜整多篇國內外針對「偶像劇愛情」的研究,發現許多人即便自認對螢幕上不切實際的愛情故事有反思能力,且能盡興批判性思考;但弔詭的是,許多人仍抱持對偶像劇浪漫愛情觀的認同,或期待劇中情節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模仿劇中主角的外表或行為。
努力付出必能收穫獲得幸福
真愛就是只有那個「他」能安慰自己
伴侶要和劇中主角一樣了解和體貼自己
愛情就是一直會有心動怦然的感覺
……
都是研究中民眾常見的愛情觀
更詳細的偶像劇愛情迷思,請見延伸閱讀:擊碎偶像劇濾鏡,四大常見愛情迷思
網路原住民,離不開螢幕的時代更需要媒體識讀
情感關係中的曖昧、追求、愛情經營、互動溝通、分手告別、性與性別……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遇上的課題,始於青春期萌情竇初開,終於白髮蒼蒼之時。尤其對於現在的「網路原住民」新世代的兒少,情感關係早就在日常中透過「螢幕」習得。
「人在面對搜尋引擎時,是最誠實的時刻」-《請輸入檢索詞WWW》
國發會統計發現,國人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逐年攀升,2018年平均國人滑手機時間已逼近4小時。Google統計發現,高達84%的台灣使用者每天都會使用 Google 搜尋;近三成的人認為他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 Google 搜尋。衛福部2018統計也發現,兒少放學後使用手機的時間也不少。

面對「網路原住民」的兒少新世代,「限制」孩子已經不適合作為保護孩子的策略;更需要、也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積極培養孩子面對網路資訊「主動辨識與反思」的能力,也就是「媒體識讀」的技巧。
偶像劇中媒體識讀:3大步驟練習反思
「媒體識讀」的概念屬於「媒體素養」的一環,著重於強調媒體「閱聽人」(也就是滑手機看螢幕的普羅大眾)面對媒體資訊的辨識判讀能力。目前許多媒體識讀培力的重點多著重於新聞判別、公民參與的議題。
然而,「情感教育」實屬最貼近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的課題,不能忽略其「媒體識讀」的培養。
媒體識讀定義百百種,若以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提出概念為核心,綜整多種定義,我們將媒體識讀整理為「多看、多想、多問」三大步驟,每一個步驟中,皆可針對核心探討的議題提出許多子問題。
若以偶像劇為媒材,著重於談討情感教育的媒體識讀能力,可藉由以下3大區塊,練習自問自答、和同學/同儕互問戶答,甚至是向其他親朋好友、專家或其他管道蒐集與評比資訊。
偶像劇作為情感教育之媒體識讀的媒材,並非要一竿子打壞所有偶像劇的浪漫作用。「還是要相信愛情啊」偶像劇作為生活調劑,甜蜜滋養的休閒娛樂本身無可厚非。重要的是,身為觀影者的我們,需要在觀影之後,回到真實生活之時,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保有判別與反思的能力,做回自己情感關係的主人。
延伸閱讀:《當男人戀愛時》啥款ㄟ告白ㄟ成功?論告白與追求的務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