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孩子媽媽的你,是否參與各種108課綱親師講座,深怕自己無法好好扮演母親的角色;千呼萬喚孩子走出房門吃飯,卻遲遲等不到回應;不斷強調學習外文的重要性,孩子依然對於學習語言興趣缺缺……然而這些日常的忙碌與心累,或許能夠透過釐清孩子的「需要」來緩解!
《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一書中,針對親子之間的拉扯,一個想為孩子指條明路、一個想掙脫家長束縛操控人生方向盤,延伸出以下有趣的比喻:
每次能夠引導我走對路的,一定不是在電話裡對我吼叫的人,
最終能讓我走到目的地的,都是導航工具……
因為導航不會兇我,導航跟我看到的世界是一樣的。
此書作者郭葉珍身為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結合學術知識與教養實務,她認為:導航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不會搶奪你的方向盤,而是在你走錯許多岔路後,仍然陪伴你直至目的地的那份「沒有壓力的關愛」。
不做掌舵手,成為幕後避風港-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孩子的生命裡不缺勸他的人,但絕對需要一個接住他的人。
當孩子成長至青少年階段,已是處於轉變為「成熟大人」的過渡期,也因此需要更多空間進行自我探索。因此書中點出我們時常陷入的誤區: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支持與同理,而非一層層的束縛。
台灣教育心理學者曾調查約500位青少年心聲,發覺:在青少年孩子心裡,有所謂家長的「管教權限」。數據顯示,有時我們對交友、學習部分的操勞,並非是孩子最為喜歡聽家長建議的部分;反而青少年認為「自己最有義務聽家長建議」的面向是「品德」和「生活」領域。
更多管教權限解析:【網路教養】養成自律小孩的秘密(上)用青少年「聽得懂且順耳」的方式好好說
親子小船的乘風破浪-讓孩子去闖、讓自己鬆綁的「聽、愛、馭」三部曲
《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以「聽、愛、馭」三部曲劃分,各篇包含許多來找作者諮詢的對象所經歷那些故事,閱讀過程也跟隨各主角的笑鬧悲怒,理解作者的36則心法。以下節選各篇的故事與金句:
1部曲|聽-聽見孩子的聲音
人的認知、情緒、行為是連在一起的。
孩子一直吵著要看電視,身為家長的作者卻不急著制止,而是說「就讓他看吧」!因為關鍵的不是限制看電視這個行為,而是要緊接著跟孩子訂好約定,例如看一小時就關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慾望面前,若是直接被拒絕,則後面的一切溝通都近乎無法進行。
回過頭來看,這與大人自己熬夜追劇、打遊戲的狀態似乎相差無幾,這樣的衝動有時大人也克制不住。因此,孩子的「認知」並非不清楚看電視會使自己近視加深,然而「情緒」尚未得到抒發之前,「行為」是難以管控的,有時傾聽並理解孩子情緒,遠比立即糾正他的行為還來得有效。
2部曲|愛-用愛畫出親子界限
你有自己的信念,孩子也有自己的追求,你其實沒有錯,只是你不是他。
若是孩子失戀了,大人安慰孩子「早就跟你說不要太早談戀愛!」似乎起不了作用,難道安慰孩子後他就不會再失戀了嗎?作者點出,其實「同理不等同於同意」,安慰不代表我們完全認可孩子的行為,但是身為他們最堅實的避風港來說,同理會是孩子此刻最需要的良方。
等待孩子願意抬起淚痕漸乾的臉,我們再和他們談談這段感情,以及討論從中學習到什麼?往後可以如何避免?這或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一個能夠接住他的學習與擁抱。
3部曲|馭-不教勝有教,彼此雙贏法則
如果他不聽你的話,你就讓它失敗吧,這樣他才能從錯誤中找到學習的動力。
補習班才藝班兩頭燒,孩子的學業不僅對於他們,對家長也是一大壓力來源。於是作者的心法之一,便是訓練孩子做自己的總經理,把人生跌跌撞撞的決定權交還給他們。
相信也是種力量,若我們扮演著如同導航的角色,放手但不放任。儘管擔心孩子可能會受苦,轉念一想「失敗就只是一個現象,一個可以修正變更好的通知而已。」作者提議,也許能試試放手讓寶貝在經驗中成為自己生命的總經理,管理好生活中的大小事件、試著從在不同的領域獲取經驗。
航向新大陸-發現孩子無限的可能
直接點出錯誤會抹煞孩子自我思考、學習的能力,就讓他們去經歷、去發掘、去學會承擔。
在孩子迷茫無助時,同理並「傾聽」;在他們面臨挑戰時,陪伴並「關愛」;在他們偶爾犯錯時,「理性駕馭」代替責打。有如孩子的導航,不過度干涉、責罰,以「聽、愛、馭」陪伴他們走到目的地,使彼此都放鬆一點、從各自的陪伴與體驗中看到無限的可能。
你的孩子會因為進了一扇門,然後看到另一扇門。
我們的人生就在開啟一扇一扇門的過程中,有了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