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8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調查,兒少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其中兒少在放學後使用手機的狀況隨著年齡階段,也逐漸增加:2018年幼兒園幼童平均使用手機時間為32.2分鐘、國小學童42.5分鐘,國中生則超過1小時,為72.6分鐘,高中生長達95.9分鐘。
網路越趨普遍與日常的環境下,會帶給孩子們什麼樣的影響呢?孩子們面對大量資訊時,是否可以分辨真假對錯呢?不妨透過繪本小黑啤玩台東《找石器》一起思考,大小朋友共同討論這個重要的議題!
小黑啤玩台東《找石器》
小黑啤與同學們即將前往台東參加考古校外教學,出發前小黑啤看見外星人出沒考古地的網路影片。小黑啤看得極為入迷,一心只想著要把外星人的遺跡找出來。校外教學當天,考古隊隊員要向大家介紹史前文化遺址時,小黑啤仍然沈浸在影片中的內容,無法專心聆聽,甚至不斷分享影片中的資訊並堅持己見。
小黑啤後來決定要脫隊自己探險,找出外星人的遺址的路上差點發生意外!當小黑啤被考古隊隊員救起才發現,原來自己看到的網路影片,只是當時的營隊影片,並非真正的史實。這才讓小黑啤意識到,求證的重要性。
網路上的真真假假,該如何分辨?
小黑啤看了網路上的酷炫影片,而在校外教學時無法聽進去正確的知識,甚至向身旁的人散播自己所聽到的消息,讓大家開始對於考古隊員的話感到疑惑。
相信小黑啤誤信網路資訊的狀況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在離不開網路的世代裡,我們都可能不小心誤觸、誤信不實訊息。然而,我們該如何分辨網路上的真真假假呢?首要的就是「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什麼是媒體識讀?為什麼媒體識讀很重要呢?媒體識讀如何養成呢?
「媒體識讀」指的是強調閱聽人(滑手機看螢幕的普羅大眾,所以你家的孩子也是閱聽人的一員)面對資訊媒體的辨識判讀能力。當我們能夠培養辨別判讀的能力時,在接收任何一則訊息前,可以幫助我們停下腳步思考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是否正確,因而會開始查詢、求證。
那麼,媒體識讀的能力該如何養成呢?可以透過「多看、多想、多問」三步驟,幫助自己在每一次接收資訊時,透過不段地反思,逐漸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另外,也可以透過以下4F的示範,和孩子一起創造共讀繪本後的思考與辨識練習!
Fact 我讀到什麼 | 回顧繪本故事內容的相關問題 | 小黑啤來到考古地之後,他做了什麼事情? |
Feeling 我覺得如何 | 對於故事的情節,詢問感受 | 當小黑啤完全相信網路上的資訊,和考古隊隊員的介紹出現了衝突。你認為當下的小黑啤有什麼感受呢? |
Finding 我的發現 | 透過故事情節,了解自己情節的發現、或看法 | 小黑啤因為只相信自己所看見的,並沒有多方聆聽與思考,導致差一點受傷。你對於小黑啤出現的行為有什麼想法呢? |
Future 我將來可以 | 思考故事情節若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有什麼想法 | 如果小黑啤的角色換成是我,在網路上獲得訊息,或是獲得他人的資訊時,我通常是像小黑啤一樣直接相信,或是會停下來求證呢? |
網路影響大,如何為孩子建立手機使用規則?
如同前述所提,網路上資訊百百種,培養媒體識讀能力,能幫助我們過濾一些不適當的訊息。那麼網路的影響力這麼大,再加上孩子們接觸網路的年紀越來越年輕,如何建立適當地使用手機顯得格外重要,因此,不仿透過以下四點,為孩子建立網路使用的規則吧!
1.親子共同建立:全家一起放下3C的家庭時間
2.親子共同設立:家庭中可以使用電子產品的空間
3.減少娛樂性,為孩子示範使用手機的「工具性」學習性,增加功能性與安全性
4.增加實際互動:培養家人活動的多元性
延伸閱讀:【網路教養】孩子會不會「滑」太多?數據會說話,3C世代的考驗
網路可以是很好的工具,網路上的資訊也能成為我們學習的資料來源,只要建立使用規則以及在接收訊息時「多看、多想、多問」,便能在網路時代中,減少誤信的可能,讓「善用」網路成為家庭日常!
雞湯來了X臺灣吧共同合作,從家開始練習媒體識讀。
美術製圖與繪本素材由臺灣吧製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