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蓉,苗栗「親愛的廚房」主揪發起人,帶領十多組家庭隔週六一起來煮菜。特別的是,不是典型的退休志工,而是「親子為單位」一起從採買、備料、烹調到送餐給長者,在這個廚房裡有著許多家庭教養、家庭傳承與創新、家長婚姻的經營秘密……對於人口老化、少子化、人口外流的苗栗居民,他們用一個廚房,突破種種挑戰,牽起手做彼此的教養幫手,為孩子創造獨特的學習場域。
星期六一大早,韻蓉帶著食材來到「親愛的廚房」據點,在廚房忙進忙出,號召陸陸續續來到現場的各組親子志工,「你去幫忙洗碗」、「你們三個一起去幫忙切豆干」、「各位小朋友一起來學水粄怎麼做」……韻蓉是苗栗「親愛的廚房」的發起人,更是串起現代「交換小孩社會實驗」的重要人物。
社工背景的韻蓉,觀察到現在每個家庭的孩子數量都相較過去少,物質也較充裕,使得孩子們普遍較「以自我為中心」,也觀察到苗栗有著許多「獨居老人」,少子化與高齡化這兩個議題,在這間廚房裡如何用新視角翻轉。親愛的廚房中,每個孩子都和許多其他家庭的同齡孩子變熟,彷彿兄弟姊妹,在廚房裡練習同儕相處、分工合作;在送餐給長者過程中,練習為他人著想、學會知足,同時也讓獨居長輩有一份用溫暖加熱的飯菜。
三年前,韻蓉當起了「揪團主」,陸陸續續號召了十多對親子志工開辦「親愛的廚房」。不僅是號召社區志工,不僅是開辦一個為服務長者而生的廚房,韻蓉在「親愛的廚房」還寄予著許多對於翻轉家庭的期待。
翻轉性別:廚房裡的主人,不只是女性
韻蓉觀察到,自己小時候家裡的廚房幾乎都只有媽媽的身影,長大後發現對於多數身邊朋友而言,家中的廚房是「女人的天下」,都是媽媽或老婆的角色在下廚,典型華人觀「君子遠庖廚」依然上演。爸爸或老公很少會進廚房,孩子就算會踏進廚房,大部分也只是「用眼睛看」,晃兩下就離開。
成家有了孩子的韻蓉,笑稱自己其實不會下廚,「先生比我會煮」加上自己下班時間比較晚,家裡多是老公或婆婆在張羅餐點。在韻蓉眼中,廚房從來就不是一個女人獨有的標籤。
韻蓉對於廚房的性別觀察與翻轉,不止於自家,而期望由「親愛的廚房」開展一場從社區到家庭的改變。韻蓉找的場地合作板仔體驗工坊所有人(昌哥)即是男性,也鼓勵志工媽媽們找老公一起來,韻蓉笑談到,「昌哥就像廚房裡的『型男大主廚』,是男性也能在廚房擔任重要角色的最佳示範」。
當爸爸們在「親愛的廚房」有了越來越多次自然而然進廚房的機會,回到家中也漸漸漸主動走進廚房,韻蓉分享「許多孩子都會說,爸爸回家以後越來越常進廚房了」,眼神裡有著溫柔又欣慰的光芒。
翻轉代間、翻轉子職、翻轉服務:用一個廚房,串起正向循環
採訪時,韻蓉兒子興奮地不時加入談話,雖有著孩子們既想表達又害羞的通性,但當媽媽提到孩子們在廚房的成長,「不再害怕菜刀、不再害怕燙到而不敢嘗試、回家不再只會看電視而會主動幫忙」,兒子那雄厚有力的一連三聲「YES」令人印象深刻。
孩子興奮地分享著自己會做「蒸蛋、炒蛋、煎蛋」,還做過「客家粽」,甚至能不用看任何筆記就細數做蒸蛋、客家粽的食材和步驟。小學的他,有著對自身「進步」的覺察,對烹調的「信心」,廚房的孕育,樸實又鮮明。
「親愛的廚房」,不僅是一個社區廚房,更是藉由備餐中的「勇敢嘗試、具體練習」,使孩子們回到家中依然能主動進廚房,能照料好自己與家人,而不再只是嚷著大人幫他做飯;更在送餐中的「長者關懷」使小家庭中的孩子們,也能有關懷長者的機會,也使社區中的長者們無形中成為這些孩子的老師。
客閩聯姻:「結婚就像刷牙,彼此緊密相依,但本來就偶爾會流一點血」
籌辦廚房的過程,韻蓉感謝老公一直支持。韻蓉認為,家是由兩人開始,延伸出很多人。「在家要放鬆」,是她認為家中最重要的元素!「我信任你,所以我可以依賴你,我可以放鬆」是韻蓉希望家中每一位成員都能互相信任並依賴的寫照,沒有誰非得永遠當撐起一切的人,凡事「互相」就是最自在的家庭關係。
面對老公客家人、自己閩南人的婚姻關係,韻蓉坦言會有文化帶來習慣與性格的差異,她觀察到客家人可能比較節省或壓抑,但自己個性比較直、遇到事情會直接講,但韻蓉認為這沒什麼,「結婚就像刷牙,本來就偶爾會流一點血」。只要彼此溝通,互相理解,一陣子也就好了。
我像「海陸粥」,因為「山海一家親」
用一道菜形容自己,韻蓉毫不猶豫地選擇「海陸粥」,象徵著自己和另一半成家的客閩結合,也象徵著「親愛的廚房」客家閩南文化融合、大人小孩親子共玩共學,從家有新生兒、國小生、青少年階段家庭都有的親子志工,送餐給高齡、超高齡的社區長者的代間共榮。
韻蓉的廚房觀察既細膩又溫柔,性別翻轉不用是大吵大鬧,教養孩子也不必是強硬逼迫,而是揪團「寫一個社區共好與翻轉家庭」的可能,把婚姻關係、親子教養、代間關懷串聯在一起,營造一個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