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哥,苗栗「親愛的廚房」主廚兼場域提供,陪伴與引領十多組家庭隔週六一起來煮菜。「親愛的廚房」特別的是,不是典型的退休志工,而是「親子為單位」一起從採買、備料、烹調到送餐給長者,在這個廚房裡有著許多家庭教養、家庭傳承與創新、家長婚姻的經營秘密……對於人口老化、少子化、人口外流的苗栗居民,他們用一個廚房,突破種種挑戰,牽起手做彼此的教養幫手,為孩子創造獨特的學習場域。
「只要有昌哥在的時候,我們就能煮出很特別又好吃的料理」是苗栗親愛的廚房許多人共同的心聲,昌哥是親子志工口中的「大廚」,也像是顧問一般放手讓大家嘗試,默默在旁關注一切安好的存在。週六上午廚房的大門打開,昌哥默默示範著使用大鍋具炒糖的方法,在交棒給小朋友操作後,默默在旁看著鍋中的食材及小朋友操作的安全性。每當聽見有人稱他為大廚,昌哥總會露出不好意思地微笑,說「沒有啦!」
身為客家人的昌哥,對於客家特色米食「粄」情有獨鍾,成立「客家粄仔工坊」超過13年,只為了打造一個場域,讓苗栗人認識家鄉特色料理,也讓外地人認識苗栗客家特色。為了讓客家米食之「傳統」能被保留與推廣,昌哥更發揮創意為傳統料理加入「創新」元素,加入顏色與寓意,「五行湯圓」、「琉璃湯圓」等特色料理,成為許多大小朋友DIY的首選!
傳統米食的基地「客家粄仔工坊」老闆昌哥,遇上想藉由廚房串起親子關係、代間關懷的韻蓉,3年前昌哥便義不容辭地無償提供場地,使「親愛的廚房」得以有一個固定的據點。除了提供場地,昌哥也成了「親愛的廚房」的料理顧問兼大廚,帶領廚房親子志工們變出一道道經典又好吃的料理。
環境對於孩子影響深遠:看見什麼,自然就學會什麼
昌哥的兒時記憶裡,許多客家人以務農維生,最容易取得的食材是「米」,需要在下田的日常生活中準備「方便攜帶又有變化」的料理,因此運用在來米、糯米等變化出各式各樣的「米食」,各種「粄」類食物成了客家料理的由來。
昌哥回憶,在自己還沒當兵之前,家裡就是做米食的,從小下課後就會幫忙備料,製作客家菜包、年糕等等都是難忘記的回憶。從小與「米食」為伍,長大後昌哥繼續鑽研米食,稍作改良食材處理方式,並把做法與鄰居分享。
從小對於米食的觀察與熱情,成了昌哥生命中的一部分,兒時看見母親鑽研米食、推廣米食,也成了長大後昌哥改良米食,甚至成立「客家粄仔工坊」及推廣「親愛的廚房」的養分。
打造一個廚房:成為現代家庭親子互動的契機
除了從小在家人身上看見對米食的投入,昌哥也發現自己從小看爺爺會自己動手做木工,無形之中「工藝」成了自然而然就會的事,在學校上工藝課時,不用老師教就能學會。昌哥深刻發現,「孩子還小,看見什麼,自然而然就會什麼」,彷彿親身體驗到孟母三遷故事中「環境與他人身教」的影響力之大。
體會到環境的重要,昌哥認為「親愛的廚房」無疑是提供現代家庭一個很重要的學習場域。昌哥坦言,現在雙薪家庭幾乎都外時居多,但因為「親愛的廚房」把大家聚在一起,一對對「親子」得以有和家人一起進廚房、用心料理食材的經驗。
昌哥也提到,當大家有親子共同進廚房的經驗,回到各自家中就有機會進行「回憶復刻」,把喜歡的料理再做一次。「一回生、二回熟,第三次駕輕就熟」,昌哥期待這樣的經驗慢慢擴散,從「親愛的廚房」到「各自家庭的廚房」是一段蘊含廚藝技能、知識傳遞與親子互動的旅程。
我像「五行湯圓」,致力於「圓融做事、創造繽紛快樂」
用一道食物形容自己,昌哥搬出自己研發的創意客家米食「五行湯圓」,他談到「做生活、公眾的事情要像湯圓一樣圓融,而五行湯圓代表著來自各行各業的大家聚在一起,也代表自己做這些事,希望讓大家快樂,人生也就是彩色的!」
昌哥分享到自己對於藉由一個廚房帶動社區與家庭正向影響的理念,語調不自覺上揚了起來。訪談尾聲,昌哥彷彿集結了多年的心血結晶,為家庭、食物及廚房賦予詮釋:
家,是共同生活的地方;
廚房,是家人互動的地方;
食物,是彼此的連結,心情分享與知識傳遞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