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過,才懂得愛是什麼,才有辦法愛人」專訪苗栗親愛的廚房子儀#芋頭梗媽咪

子儀,苗栗「親愛的廚房」長期參與的志工夥伴,帶著孩子隔週六一起來煮菜。「親愛的廚房」特別的是,不是典型的退休志工,而是「親子為單位」一起從採買、備料、烹調到送餐給長者,在這個廚房裡有著許多家庭教養、家庭傳承與創新、家長婚姻的經營秘密……對於人口老化、少子化、人口外流的苗栗居民,他們用一個廚房,突破種種挑戰,牽起手做彼此的教養幫手,為孩子創造獨特的學習場域。

 站在小朋友旁邊,和小朋友們一起切豆干,一切就切了超過半小時;當有人說需要洗碗了,子儀二話不說拿起碗走向水槽。這樣的移動,子儀不用呼喊,就有兩位廚房裡的小孩也湊過去,一個幫忙擦乾、一個幫忙疊碗。

 「走了走了!趕快上車,我們要去送餐給阿公了,不然阿公會肚子餓」拉拔兩個兒子長大的子儀,做事俐落乾脆,話不是特別多,但可以看到許多「身體力行」的陪伴,許多事自己開始做,自然身邊的孩子們也跟著開始做。

圖/子儀與家人出遊合影

「家庭」最重要的是「愛」,擁抱是最真切直接的愛

 子儀談到教養心路歷程,坦言「兩個小孩都是男性」在養育上十分花費體力。在孩子幼兒園快升小學的時候,子儀發現孩子對於物質「總是想要更多」,因而期望能教養孩子們懂得關懷他人、懂得對物質滿足、懂得惜福。聽聞朋友小巫提到「親愛的廚房」裡,大人能互相成為教養幫手,孩子也能成為彼此的類手足,玩在一起、一起學習,便立刻加入「親愛的廚房」的親子志工行列。

 看似話不多的子儀,談到「家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忽然坐直了起來,身體些微向前傾,語調也突然變得有精神。子儀強調,最重要的是「愛」,她認為「當一個人接受足夠多的愛,才能知道愛是什麼,也才有辦法愛別人。」她希望給予孩子們滿滿愛的體驗,進而讓孩子們的深刻體會到愛,也成為一個有愛人能力的人。 

 子儀分享到,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愛,會常常和孩子們擁抱。她提到,發現每次擁抱,都能看見孩子們特別幸福的表情。子儀希望把握現在孩子們還樂於和媽媽擁抱的時候,時常擁抱,讓彼此都深深記得這樣愛的體驗。

圖/子儀與家人出遊合影

試試看就對了,孩子在動手做中看見自己的成長進化

 在親愛的廚房,子儀總是陪在旁邊,但放手讓孩子嘗試各種新事物。子儀坦言,如果是在自己家裡,很容易擔心小朋友安全,就失去了讓孩子嘗試的機會;但在親愛的廚房,大家都勇敢嘗試,如果不小心受傷也不必過於慌張,勇敢解決問題就好!

 談到有沒有在廚房受傷過,小兒子程豐分享到有一次不小心切到一點點手指,就用衛生紙包著、壓一下、休息一下。小小的孩子分享的時候,臉上表情沒有一點害怕或慌張,更像是分享著他的一次學習與戰績。

 小兒子程豐也對於自己在「親愛的廚房」成長有著清晰的記憶,他自己滔滔不絕地說,小一點的時候,因為還不夠高、力氣也不夠,都幫忙洗菜、洗東西,現在大一點、也高一點了,可以幫忙切菜了。當問及未來還期待挑戰什麼?他說,等再長大一點,期待可以拿重重的鍋具或鏟子,做更多不一樣的挑戰。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不僅對於自己階段性的成長有著相當清晰的理解,還能細數自己在家幫忙做過的家事,種過的菜,甚至自己種菜種出心得,能分享出大陸妹、花椰菜、小白菜的特性,菜蟲出現和下雨的關聯。

圖/子儀與孩子(程豐)線上受訪合影

 

懷念的味道「芋頭梗」,三代同堂到小家庭各有各的好

 詢問起身為客家人的子儀,如何用一個食物比喻自己,她若有所思地表示,應該是她最懷念童年的味道「芋頭梗」,那種軟軟綿綿的口感和味道。她提到小時候原生家庭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左鄰右舍也會互相幫忙、互通有無,甚至過年時常常分食,芋頭梗便是當年一道令子儀印象深刻的菜。

 現在成家後的子儀,身處在一家四口的小家庭,相較而言沒有過往大家族、幫手很多的熱絡生活,但想了想,子儀也笑了說「其實各有各的好,現在比較自由,回家就可以放鬆做自己!」

 或許,就像童年記憶中的味道令人懷念,但每個當下也都有屬於現在最合適的口味。子儀在原生家庭與自己成家之間,以及在童年回憶與現在自己創造的回憶之間,勇敢放手嘗試,也用力為家庭灌溉、滋養愛。

採訪撰稿/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照片素材由子儀提供)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