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世界末日要來了,媽媽在世界末日會想要…?
「楦韓:跟平常一樣準備煮飯」
「仲辰: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玩」
雞湯來了於2022年6月28日及2022年7月9日,舉辦「家點能量」家庭增能小聚,執行長陳世芃與編輯總監蕭子喬擔任主持人,邀請苗栗「親愛的廚房」的親子志工一同參與,創造在地家庭社群之間彼此玩中學,透過遊戲更了解彼此的契機。
因應疫情,小聚以一場實體、一場線上視訊進行,邀請親子志工們留下一個下午茶的時間,一起玩賓果、繪畫、拼出屬於我們的家庭圖像!也藉由觀賞卡通影片,進行一系列的反思快問快答;接著以《問問祕境》桌遊體驗,讓現場參與的親子們能更加了解彼此的想法,親子也在透過問答發現在對方眼中,自己的獨特性,共同挖掘關係間的寶藏。
闖關遊戲:九宮格&賓果連連看,我們有多了解彼此
對於苗栗「親愛的廚房」在地家庭社群而言,彼此常常見面、週六一起去備餐、送餐,甚至一起用餐,這樣熟悉的彼此,有多了解彼此的家庭故事、對於家的期待與喜好呢?
常見面的熟悉,不一定等於了解彼此內心世界的熟悉。藉由一場九宮格簽名、賓果連連看的遊戲闖關,讓彼此找出各組家庭中的特色與亮點,並邀請對方簽名認證!
在遊戲過程中,透過簽名和「尋找家庭亮點當事人」的過程,延續計畫前期家庭人物訪談的目標,為這群日常熟悉的夥伴,再次賦予彼此被看見的機會,創造更深厚的理解與支持連結。
畫出我的家庭圖像,說出對於彼此的感謝與讚美
「我們很熟了,但這是第一次有機會這樣說出對彼此的讚美」
對於幾乎每週見面的這群「親愛的廚房」親子志工來說,他們是彼此家庭的後援隊,也是彼此「交換小孩」最好的在地社群,讓孩子們在這裡成為彼此的「伴」;大人也找到教養靈感、互相幫忙的最佳夥伴。雖然時常見面,但深入探索彼此,總需要一些「契機」。
透過繪畫和拼圖遊戲,結合「親愛的廚房」重視飲食與家庭的特性,讓這群親子志工共繪出象徵自家的一道料理,並和彼此分享自己看見的意義,孩子們紛紛拿起麥克風,興奮地分享「我家是蒸蛋、我們是海陸粥、我媽媽是壽司……」。
接著,也邀請彼此尋找想感謝的對象,和對方表達看見對方的付出,以及具體的讚美或肯定。「開口說愛」是最直接而深切的窩心感受,許多參與家長也提到,「這是第一次有機會這樣,互相大量而直接地表達感謝」。
線上玩桌遊:《問問祕境》X快問快答 親子想法大解密
主持人陳世芃依序邀請四組家庭中的小孩選擇牌卡,再由主持人決定牌卡需要回答的對象,透過活動中的題目回答展現出親子之間的默契程度。卡牌題目從日常生活習慣、偏好,到人生夢想等,不同層面。
孩子們藉由遊戲機制,抽選卡牌抽到:「如果這輩子只能再對他說一句話,你會想說什麼?」,主持人邀請親子都寫下想對對方說的話,許多媽媽們都寫下了對孩子滿滿的愛。接著,不少組親子將書寫的文字化為口說的言語,久違地和對方說了「我愛你」,也露出了害羞又欣喜的笑容。
|輪到了子儀家,互相向對方說「我愛你」,場面十分溫馨。
|雖然女兒向媽媽借手機,但韻蓉表示要學會說「謝謝」,展現了對女兒的愛
線上觀影:食物吃法大不同 「我們這一家」的飲食習慣
結合苗栗「親愛的廚房」在地家庭社群特性,第一場小聚下半場設計一場「飲食與家庭習慣」的影片觀賞與反思快問快答。親子們藉由觀看「我們這一家」的影片,讓孩子們針對影片中家庭成員的飲食習慣提出想法。
影片中,同一種食物,花家四人的吃法與喜好都不一樣。接著,回過頭想想自身家庭是否也發生過同一種食物不同吃法的例子。這個環節中,每個家庭都分享了自己對同一種食物的不同吃法,在美淇家便分享了水餃的吃法:兒子吃水餃喜歡蘸甜辣醬,而丈夫習慣搭配辣椒醬,美淇則是認為醬油就可以了。
另外,當主持人邀請參與的親子們分享自己家中特別的飲食習慣,小巫語氣興奮的開口說:我們家吃春捲會包可樂果,還可以用春捲皮包冰淇淋。韻蓉和子儀也分享到,自己的飲食習慣通常會受原生家庭影響,而家中出現不同的飲食習慣也能有各自的解決方法。
飲食習慣看似是生活日常的小事,但其實正是彼此家庭之間代代相傳、文化差異、口味習慣等,相當具體的展現。藉由討論活動,參與親子們從「看見彼此吃得一樣、不一樣之處」,進階聽見彼此「飲食習慣背後的原因和想法」。
小聚後參與者真實回饋
|活動節奏很輕鬆,大家也能接受道活動想傳達的訊息。
|表達感謝是一般不會常做的,透過這個機會,讓我們學習,很好。
|有些問題平時沒想過,透過訪談和小聚,讓我們有機會思考。
|藉由第三方的帶動讓親子更加了解對方!
|線上訪問或是實地的參與過程,都能讓這裡的大家庭,有更積極的態度,讓生活更美好。
|感謝藉由活動讓小孩立即說出愛與感謝
家庭故事受訪者回饋
|透過訪談,其實有部分是在讓我思考為什麼,因為要把它講出來,會在講的過程中自己也在整理思考為什麼這樣做。
|看一遍文章之後再來對應我的心情,的確我這樣做是對的,又再更進一步肯定說兩個孩子無論是陪騎腳踏車,還是字寫不好陪著寫這件事,都是孩子心甘情願而非上對下的關係,我們是平等的。我覺得這樣的訪談也不錯,讓我思考整理並肯定自己想法某些事就是要繼續堅持下去。

|講很簡單但訴說成文字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是一篇不偏離又寫實,又讓別人覺得這篇文是有亮點的、是有看頭的,我覺得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訪談完後看到自己的故事變成文章,會覺得我有這麼偉大嗎,好像之前沒有發現自己做了這麼多事情。

|如果能在家庭裡有愛才能將多餘的愛給別人關愛別人。我覺得文章表達得很好,因為我寫文字很弱,可以叫我講但是叫我寫很困難,聊完的那一天把這一年來所參加的廚房感覺說出來,是一種回憶和整理的感覺。

|我跟先生對於孩子的教育理念很同心這一個方面,也希望孩子可以做到手心向下不要手心向上,如果我們有多餘的能力,我們就去多幫助別人,多去做一些事情回饋社會。在廚房的時候都在做事,基本上嘴巴是閉著的,沒有像在訪問的時候講那麼多的話,雖然心裡有很多想法但是都不覺得那是很厲害的,所以可以把它表達出來真的很厲害。
|印象深刻的是最後面家是共同生活的地方、抒發是家人志工的地方、食物是彼此的連結、激起與分享、知識傳遞的途徑。
|整個文章的詮釋部分,他是蠻符合我當時的原發想以及原來帶動整個社區,然後協助推動親愛的廚房的理念,所以在整個的發展過程,然後結合我自己的理想,順便把這些大人的想法慢慢的延續到我們的下一代。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雞湯來了特派員丁翠鈺
攝影/蕭富升(秋布攝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