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啦!你不要管!」甩上門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大人都說是為我好,但我感覺不到啊!」
這些都是踏入青春期的孩子常見的反應。
中研院大型調查(TYP)持續追蹤孩子們的生命歷程,發現國高中孩子約有一半認為家長不懂自己、感受不到家長的愛、無法信任家長……,而這樣逐漸疏離或矛盾的狀態,將隨著孩子長大持續到孩子成年以後,或吵架、或疏離的親子關係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詳細請見:每下愈況的青少年親子關係?剖析中研院青少年成長歷程追蹤數據(上))
究竟,改善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除了家長練習教養的方法、如何與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相處;或引導孩子們要聽話、孝順之餘,但孩子仍半推半就、百般不願…,有沒有「孩子能自動自發做的改變」?
讓孩子知道可以如何當孩子!子職實踐從「知」到「行」
「子職」相對於「親職」,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孩子該如何做個孩子。而孩子知不知道自己可以如何當個孩子,有何影響?或許我們可從以下兩個問題來解答:
Q1:孩子知不知道「子職」該做些什麼,有差嗎?
子職知覺(孩子知道子職該做些什麼)和親子關係正相關,越知道的通常關係越好!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生知覺子職角色和親子關係的相關性,發現孩子知覺到子職角色各面向,和親子關係「溝通尊重、親近感、欣賞信任、友誼交往」有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孩子子職角色知覺程度愈高,親子關係愈好。
Q2:「子職」對於孩子而言,「知道」和「做到」差在哪?
「做到」比「知道」更有用,孩子自身生活也越快樂!另一篇針對國小高年級生的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學童知覺子職角色後,若能具體實踐,對於個人福祉將有正向的助益,子職「實踐」對於學童福祉的預測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孩子知道怎麼做比較好是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但若能進一步真的去「做做看」,會更直接而明顯地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正向改善。
研究針對國中生進行一系列子職課程後發現,有上過子職課程的孩子,相較沒上過的孩子,和家長的「親密感」明顯較高(顯著較高),有更多自我揭露、也能感到被重視,甚至有更多機會擁抱、牽手等自在表達愛,或有更多共同的休閒交流時光。整體而言,親子關係的負面情緒較少,安全感、信任感變好。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當孩子能提升子職知覺或子職實踐,能為單親家長、新住民家長的生活福祉帶來正向影響。也就是說,當孩子能夠更了解自己能如何做個好孩子,知道有哪些面向能做,甚至真的去做,會為自己的生活福祉、家長的生活福祉、彼此的親子關係都帶來正向的影響。
相關推薦:如何為孩子預備一場「當孩子」的培力課?
新時代孝順實踐新可能:子職實踐5大面向
許多學者回顧多篇國內外子職相關研究提出子職定義之面向,雞湯來了統整2006年至今國小高年級及國中子職相關研究,發現子職面向多有呼應或雷同,大致可分為以下5大面向:
- 1 聯繫安心|多聯絡互動,表現自己對家庭的參與感或歸屬忠心,使家人安心。
- 2 主動溝通|分享自己的心情或想法、討論問題或生活瑣事之溝通。
- 3 體恤體貼|主動參與家務、表達對於家長的感謝與關心。
- 4 獨立自制|完成自己該做的事、照顧及注意自己的身體與安全。
- 5 新知反哺|分享自己學習到的新知(如網路或科技產品知識等),協助家長解決問題。
雖說親子關係多少仍迫於大人握有的資源或生活決定性較高,對於親子關係的掌握性很可能不是一半一半的,但不論多少,「孩子」身為關係中的一員,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身為師長,或許我們可以透過小活動、歌曲討論、影片賞析,或玩桌遊等形式,讓孩子開始建立「子職實踐」的意識,知道自己身為一個孩子,做些什麼會更好!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缺乏方法與一個觸動的契機。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新一代的家庭,不再認為孝順是單方面、下對上的「順從」,而更希望是建立在彼此平等、互惠互愛的「真實情感」。而這樣講求真實情感的平輩親子關係,除了家長主動為關係經營,其實「孩子」也握有了另一部分的「能動性」,能夠主動做些什麼,就有機會為關係創造更多改變!
或許,我們都是第一次當孩子、當家長,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懂得該如何做,身為孩子或家長都不容易。或許,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實踐「子職」,讓孩子更知道可以如何創造嚮往的關係樣貌。
相關推薦:用歌曲、Youtuber影片,培養孩子子職實踐意識
相關推薦:用一場家庭桌遊的時間,創造孩子關心家人、分享生活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