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預測離婚指數,你想知道嗎?《沙之書》看婚姻中的自證預言  #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

如果能預測婚姻關係的走向,你會選擇「看」還是「不看」?

 戲劇《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最終章《沙之書》,以「大數據預測戒指BOB」象徵未來社會,科技無所不能,透過螢幕就能預測未來發生各種事件的機率指數。劇中林佑潔(林予晞/飾) 和宣宣(溫貞菱/飾)這對伴侶育有一女,從甜蜜家庭生活逐漸走向崩壞的過程,究竟是從哪裡開始走向叉路?又是否能扭轉結果?

 雖然劇中設定是在未來社會才存在的「大數據預測戒指BOB」,但其實這樣預測未來、分析指數的概念,和過去我們所經歷的「算命」其實相當相似。究竟,知道算命結果對於關係發展是好是壞?是「命中注定」,還是「人定勝天」?

圖/《沙之書》劇照。公視提供

 

婚姻也有吸引力法則!「自證預言」:相信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圖/《沙之書》劇照。公視提供

「我爸跟我說,我的命盤不管怎麼看,都是會離婚的人。
全世界都在瘋BOB,但我不想看,
我怕它有一天真的會告訴我,我會離開你。
我擔心那麼久,危機真的也來了。」
——《沙之書》佑潔。

 劇中佑潔從小聽爸爸吩咐算命結果,了解到算命師說自己的命盤看起來很有可能會離婚。即使在人人風靡「大數據預測戒指BOB」時,佑潔選擇不看預測、不想預知未來,但內心卻始終認為自己很有可能會走向離婚,在看見劇中第三者出現時,認為自己的靈魂伴侶出現了!明明並非和老婆已無情感,卻讓自己走向出軌。

 其實,我們相信自己的婚姻的走向悄悄影響了我們日常的關係。如同大家常聽說的「吸引力法則」——「相信什麼,就會成為什麼」,這不是神秘的玄學,可由社會心理學中由W.I.Thomas和Dorothy Swaine Thomas於1928提出的「自證預言」來解釋,又稱「自我實現預言」、「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有時候預言本身就是一個好大好大的誘惑,
我開始拿預測做藉口,我告訴自己真的就是命。
但我心裡知道,很多時候,我可以做別的選擇」
——《沙之書》佑潔。

 指人們預測或期望之所以成真的關鍵是「信念悄悄影響了行為」:因為人相信或預期一件事會發生,因此這個人的行為皆源自「認為會實現的信念」一致,當信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自然也就造就了相信成真的結果。

 而信念不單純是自己要怎麼想這麼簡單,會受到生活中的「跡象」或感知影響。因劇中佑潔長期被爸爸提醒可能會離婚,以及宣宣發現蛛絲馬跡,刻意去修改老婆佑潔在大數據資料庫中的資訊,都正是他們受到信念、生活跡象影響,進而改變行為。

圖/《沙之書》劇照。公視提供

 

如何更靠近理想的關係狀態?善用自我實現預言,打造彼此想要的結果!

「命運是不是真的無法改變?
如果無法改變,那你為什麼還要提醒我?」
——《沙之書》佑潔。

「App監控所有用戶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在演算,
如果沒有按照指示走,那就會重新計算」
——《沙之書》預測中心。

圖/《沙之書》劇照。公視提供

 

你會成為你所想,因為你所想造就你的行為,婚姻關係亦若是!

 面對算命結果、預測結果,或甚至是原生家庭、過去經驗的反覆累積,容易衍生「我是不是就注定是這樣了?」的宿命感,但其實停止複製過往經驗,關鍵就從此刻自己掌握的「信念」及「行為」開始!

 劇中最初佑潔和宣宣因為算命、過去經歷、家庭背景等,都像是預測的譜寫,產生對自己的懷疑、對另一半的猜疑;但也正如戲劇尾聲,佑潔發現了預測的根據其實不是「宿命」,而是我們每一日所產生的「行為」,當行為改變了,結果也就跟著不同了。面對關係裡的恐懼,我們其實擁有選擇,更可以練習!

圖/《沙之書》劇照。公視提供

「太空人有懼高症沒有關係,他會練習,他可以練習」——《沙之書》佑潔。

 

建立想要的關係:吸引力法則3步驟

練習1|檢視信念

「有時候預言本身就是一個好大好大的誘惑,
我開始拿預測做藉口,我告訴自己真的就是命」
——《沙之書》佑潔。

 如劇中最後佑潔沈澱下來,檢視自己內心狀態,發現真正困住自己的不是第三者、不是老婆,而是自己紛雜的心緒,自己對於家庭關係不夠有信心,內心潛藏的恐懼、對離婚念念不忘的擔憂,反成為經營好家庭關係的阻礙。這些信念,通常都在我們過往經驗、成長背景或原生家庭中逐漸養成與建立,試著讓自己心緒暫停一下,好好問自己怎麼了?

練習2|調整信念

「我問了自己無數次,我到底最不能失去的是什麼?
是彼此理解,是彼此理解,是一種歸屬感,是我們」
——《沙之書》佑潔。

 如劇中佑潔理解自己真正的狀態後,對於現況進行反思,並釐清自己真正渴望的關係狀態,最需要的、最適合的、最不能失去的,其實不是看似靈魂伴侶的第三者,而且自己其實還是很在乎老婆和孩子,並非真的想要離開。

練習3|付諸行動

「如果有一條線,可能會很難爬,要花的時間可能很久,
甚至我不確定會不會有完攀點,即使這樣你也願意試試看嗎?」
——《沙之書》佑潔。

 如劇中佑潔認清自己的狀態,和另一半真誠地袒露自己的脆弱和渴望,她們之間的關係似乎也重新連結了起來。延續前述兩個步驟,最後將所渴望的狀態化為行動,可以和佑潔一樣向對方真誠說明,或直接化為重返家中的具體行動。

 

相關推薦:愛情依附為何受家庭影響?又如何跳脫「家」鎖?

相關推薦:與另一半的爭吵,卻藏著母親的影子?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Azariadis, C. (1981).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5(3), 380-396.
Fišerová, A., Fiala, V., Fayette, D., & Lindová, J. (2021).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of insecurity: Mediation effects of conflict communication styl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8(4), 1279-1302.

 

分享此文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