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他分享我的心情,他都很沉默也不回應…他根本就不關心我!」
「我只是好意想要幫她分析問題,結果她反而不高興…」
「他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卻從來不鼓勵我做我想做的事!」
在一段戀愛或是婚姻關係中,你也遇過上述的狀況嗎?事實上,這些對彼此的「誤解」,時常出現在一段「伴侶關係」中。當「誤解」越來越深,兩人的感情也變得越來越脆弱—愛著愛著,「愛」就消逝了。
《只有愛永遠不夠》是由「認知治療之父」Aaron T. Beck撰寫。本書以實例和多元的自我檢核表,帶我們釐清關係問題的核心、以及個人在面對衝突時的種種想法,並透過以認知治療為基礎的應對策略,對症下藥,進而營造理想的伴侶關係。
為什麼我有這樣的想法?診斷關係中的問題本質
相愛容易相處難,伴侶相處時出現問題是相當常見的,如幻想破滅、觀點衝突、溝通不良、關係鬥爭等。但《只有愛永遠不夠》告訴我們:這些問題大多是源自我們對於另一半抱持的錯誤想法,即所謂的「認知扭曲」。
作者 Aaron T. Beck 指出,伴侶爭吵的原因不是言語或行為本身,而是伴侶賦予它們的意義。如果對另一半的行為作出負面解釋,甚至是為對方貼上「負面標籤」,例如「他只會惹我生氣、他是個自私的人、他一點都不負責任」,把對方「框」在帶有偏見的形象裡時,會使得負面特徵更加突出,讓我們忽略對方好的一面、陷入負向思考的循環,促使衝突變得更嚴重。
因此,若能夠意識到不合理的想法,並試著做出調整,減少和對方相處時默默帶有的「敵意」,大多時候,瀕臨破碎的關係是能夠被修復的。
關係問題怎麼解?轉換想法是解開心結的第一步
當你更了解彼此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你的改變就可以對伴侶的行為產生有利的影響。
—Aaron T. Beck
釐清問題成因後,就可以選擇適當的策略去處理它們。綜整本書提及的「認知轉換」技巧,當關係陷入困境時,我們可以嘗試使用下列三種方式跳脫負向、極端的思考,改善緊張的伴侶關係。
方法1|區分事實與詮釋,改變自動化思考的連結
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經驗,會導致我們發展出不同的態度與思考模式,進而對相同事件有不同的「自動詮釋」,進一步影響我們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然而,作者 Aaron T. Beck 提到,「自動化思考」是一種解釋,而不是「真相」,且不適當或錯誤的「自動化思考」是可以被改正的。一旦被改正,其引發的負向情緒也會逐漸消失。舉例來說,我們可以記錄自己「觀察到的客觀事件」和「當下的情緒反應」,練習辨識自己的「自動化思考」,當類似事件發生時,會更能夠快速捕捉這些「自動化思考」並加以驗證,對事件作出不同反應。
方法2|刻意紀錄,看見關係中對方的美好
如同「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道理,在伴侶關係中,一件不愉快的事件,就有足以抹去許多正面事件的力量。尤其關係陷入困境時,我們的關注點經常放在另一半不討喜的特質,反而忘記和對方相處時的美好時刻。
心理學家Mark Kane Goldstein發現:通常,伴侶會低估自己從關係中獲得的滿足感。而透過轉換對事件的關注焦點,例如:簡單記錄關係中的小幸福、關注對方令人愉悅的行動,可以讓雙方更明白實際的關係滿意度,並真正「看到」彼此、重新審視所謂的「缺點」。
方法3|持開放式觀點思考,增進溝通的彈性
和非伴侶關係的他人相處時,我們通常較會以不同的角度去解釋對方的行為。但在伴侶關係中,我們傾向認為對方應該要理解自己的想法,如此的「親密感」使彼此較易以自我期望為中心,反而忽略另一半的心理需求,造成非此即彼的「對立面思考」。
如果能夠從更全面的角度,從「我」的觀點變為「他」的角度,跳脫個人的「參考框架」去解釋對方的行為,或從「我們」的角度去看關係中的任務分配,會讓彼此在思考時更客觀、在溝通時保有較多的彈性,降低衝突產生的可能性。
更多《只有愛永遠不夠》推薦看點
只有愛永遠不夠,學習化解關係衝突能讓「愛」更長久!
除了以「認知治療」作為紮實的理論基礎,以平易近人文字的說明關係衝突的根本原因外,作者Aaron T. Beck 提供許多檢核表與「認知轉換」、「關係強化」、「溝通表達」、「共同合作」的技巧練習,引導處於關係中的兩人練習跳脫慣有的思考框架,使彼此能夠重啟對話的空間、化解衝突和解決關係難題。是一本兼顧學理與應用性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