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熱播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是一部涉及原住民、外籍移工、死刑、官商勾結議題的作品,自開播以來就受到很多人喜愛。在這樣一部社會寫實且懸疑燒腦的劇中,卻有著許多家庭互動值得深入探討。
家庭互動1|想攀越但怕受傷害的高牆—父子關係
劇中主角佟寶駒,自從長大後就與父親漸行漸遠,甚至離開家鄉當上公設辯護人。他幫忙辯護的罪犯,殺害了家鄉的族人,因此與父親的矛盾更加劇。而另一位男主角連晉平,成長於法律世家,身為資深法官的父親也希望他不要在參與這起案件,父子關係逐漸陷入僵局…
為何當兒子長大之後,就鮮少對父親表達自己的愛了呢?有研究學者發現,成年後的父子關係中常隔著「兩道牆」:一道主要是「父權文化」之下,期待爸爸扮演權威性的角色,男性陽剛、不表露情感;另一道是「家人互動習慣」,父子間常透過家中第三者(尤其是母親)溝通,可能有意無意中阻礙了父子直接的互動機會。
打破兩道牆,做自己喜歡的「父子」
或許與爸爸的關係還是有點無奈、尷尬,畢竟家人相處之道不是說改就能馬上改變的,但我們可以留住記憶中曾經的美好,並從自身開始練習。以下三大招,教你如何打造自己喜歡的父子關係。
1.回首兒時美好
研究發現多數父子關係並非一開始就疏遠,兒時階段多有親密、甚至彼此還能像兄弟一樣嬉鬧,只是太久沒被展現出來了,別忘了相信過去的那些愛依舊存在。
2.理解文化成因
看見父子之間因為父權文化、過往習慣而形成無形的「兩道牆」,理解爸媽因為文化和過往經驗的不得已、不知不覺。
3.自己開始改變
研究發現許多人即便不急著改變自己和父親的互動狀態,但還是期望自己當爸爸時能與兒子有朋友般的互動。或許我們正是夾在過去文化規範與力求改變之間的一代,努力將自己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就如同劇中的連晉平,在向父親闡明自己的夢想,希望父親鼓勵自己勇敢追夢;或是像佟寶駒一樣,打開自己的心房,與父親以及過去的自己和解,重新打造屬於他們的父子關係。
延伸閱讀:爸爸之所以為爸爸:回溯父親的「其來有自」
家庭互動2|愛在心裡口難開—那些說不出口的愛
很多時候,面對最親密的人,反而最難說出內心最深的話。對連晉平的父親來說,一方面很高興兒子在工作上能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卻又怕兒子因為事件的關係受到牽連,因此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讓他不再參與。究竟是為什麼,對最愛的家人「說愛」會變得這麼尷尬、彆扭,甚至感到很奇怪?
因為華人文化較隱晦的關係,讓很多人雖然知道要用語言表達對家人的愛,但真正要展現出來卻是一項不簡單的事。久而久之,家人之間鮮少放開心胸進行深入的對話、傾聽與溝通,容易造成溝通不良,形成較僵化的溝通模式。
嘗試說愛的四大階段,勇於開口多示愛!
還記得上一次對家人說愛是什麼時候嗎?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常因課業、升學、青春期的彆扭等而逐漸忽略向家人表達愛意;而爸媽則常為了生活忙碌,忙於工作與照顧家庭,從無微不至的關愛逐漸轉變為單向指責溝通,忽略向孩子表達愛意。究竟該如何輕鬆的向身邊的家人表達愛意呢?
1.醞釀
雖然知道要勇於表達,但內心仍會怕尷尬,或是擔心對方的反應而卻步。要突破這種掙扎的心態,需要替自己心理建設,自己先在房間裡對著鏡子練習,調整說話的語氣以及溝通方式,最後勇於向對方訴說。
2.行動
尋找適合的時機來表達自己的愛,像是對方生日、有意義的日子,或是在日常中的早安晚安等。行動後,對方可能會感到彆扭,或是自己覺得尷尬等,但都是一個好的開始!
3.發酵
雖然對方的反應可能包含多種的情緒,當下會有著尷尬、不知所措的氛圍,但其實愛意的表達隨著時間的流逝,確實會產生發酵作用,使得家人間的互動起了變化。
4.反思
經歷了醞釀、行動與發酵後,自己開始反思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並有了表達愛意之外的行動或改變,讓家庭散發出和以往不同的家庭氛圍,用愛與欣賞的角度讓家廷相處變得更好。
延伸閱讀:說愛難在哪?透視家庭親子溝通歷程2大卡點
延伸閱讀:家庭真的可以改變?-親子關係轉化策略
在法政劇的包裝下,這部劇帶有社會寫實的灰色色彩,難以捉摸善惡的分界。但看劇中的角色互動,連晉平和佟寶駒兩人紛紛與家人和解,走向屬於他們各自家庭的全新人生。就如同劇中角色洪振雄所說的,對於漁民來說,不懂海的人就等於無知,那從小就生活在家庭裡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不懂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