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中,高中生情侶因未成年懷孕,引發一系列生活難題,例如孩子的生養費、決定是否生育的掙扎等,引起許多討論。
行政院戶政司統計,去年15-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3‰,誕生超過誕生超過1500名未成年小媽媽,且未成年少女懷孕年齡有逐漸降低的現象。然而,許多的「小媽媽」面對未婚懷孕恐懼、不安感或是不以為然,反而讓她們錯過最重要的黃金決策期。
生還是不生?未成年懷孕的黃金決策期
「你還那麼年輕,生什麼孩子!我帶你去看醫生,把孩子拿掉!」
「我當時也是青少女的時候生孩子,流產的話你會後悔!」
「這是我們的孩子啊…他也是一個小生命啊,生下來吧。」
「我們的未來還很長,現在生孩子對我們來說都太早了。」
面對意料之外的懷孕,青少年/女就像夾心餅乾,不知道該聽家人還是聽另一半的。然而,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江千代提醒,如果「生與不生」的問題考慮太久—懷孕超過24周,就不能做人工流產了!
江千代也提到,非預期懷孕時一般承受到較多負面心理壓力,是複雜且大量的。因此,會需要心理諮商或精神科醫師介入,以協助處理心理想法的衝突或是後續的人生規劃,例如課業安排、子女養育等,尤其年紀較大的孩子較容易因流產感到罪惡感。
因為說不出口,錯失黃金決策時期怎麼辦?
進一步剖析青少年/女拖著不說、不願分享的原因,江醫生以多年在婦產科的觀察發現,通常從小接受到父母較多批評、責備經驗的少女,會因為恐懼而不敢告訴父母。因此最初可能是由同儕、師長陪伴一起來,而醫生會告知孩子父母一定要出面。
江醫師提到,在過去50年的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有一位出生於單親家庭、由阿嬤陪著長大的少女,在14歲的時候突然離家。失蹤6個月後,女孩在路邊被警察找到,媽媽帶去檢查之後才發現,女孩已懷有身孕6個月,超過人工流產的黃金時間。
「孩子一開始不太知道發生什麼,而媽媽小聲地講話,對孩子蠻客氣。」江醫師分享道,即使女孩的媽媽對此感到歉疚,然而她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選擇輕聲地給予安慰,和孩子共同討論後續的養育問題(出養或自己養)、陪著孩子做產檢,陪著她走完這段路程。對於女孩而言,這份支持感,使得女孩逐漸變得有自信面對這些難題。
黃金決策期內,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3件事
練習1|以鼓勵支持代替責罵,以主動分享代替被動逃避
詠安心理諮商所所長劉語婕談到,和孩子溝通時,家長可以試著扮演「傾聽、陪伴、支持」的角色,讓孩子知道「不管今天我做什麼決定,爸爸媽媽都會支持我」,那他們就可以安心地說並放心地做出決定。
反之,若對孩子的分享立即做出「評論」或「建議」,會讓孩子覺得被指責,進一步產生誤解。當孩子認為自己可能會被指責,反而會不敢提出問題,選擇自己默默地處理,爸爸媽媽連提出想法的機會都沒有。
練習2|理性與孩子討論,尋找共識先做好規劃
得知孩子未預期懷孕懷孕的當下,感到情緒激動是正常的。我們能夠做的,是先釐清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例如感到憤怒,是因為害怕左鄰右舍的眼光、感到擔心,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把孩子照顧好等,待冷靜之後,再和孩子談。
若與孩子意見不一致,則要和孩子再討論以尋得共識。如果無法取得共識,可以問問不同領域的醫師,從不同的角度去協商。江醫師指出,如果父母不同意流產,醫師也無法為個案進行手術。
練習3|與另一方家長適當溝通,協調生養問題
關於要不要結婚、孩子出生後的照顧工作、子女的學業安排等問題,需要雙方家長進行溝通與討論。這樣的做法也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支持我的、是站在我這一邊陪伴我一起面對困難的」,而不是獨自一人面對所有的未知。
如面臨關於感情困擾或未婚懷孕等問題,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都能夠求助於婦產科、心理諮商、家醫科等專科醫師,或是尋求青少年親善照護服務協助處理!
更多認識青少年親善照護服務資訊
開箱影片|增進青少年面對問題的知能
聽聽Podcast|關於「家庭性教育」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整合專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青少年健康支持網絡網站
更多即時資訊更新: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青少年健康支持網絡
本篇文章內容彙整自2022年青少年親善專家專訪,藉由深度訪談醫師及諮商心理師在現場真實看見之狀況,協助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兒童及青少年性健康促進。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承辦單位:雞湯來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