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啊!我好害怕,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辦。」面對未成年懷孕,或許這是孩子和家長共同的心聲。其實,未成年懷孕並不一定如想像中嚴重,「流產」也並不是唯一的選擇,生下來留養、寄養或出養都是選項之一。
身為青少年|得知懷孕的當下,我可以做什麼?
知道自己未成年懷孕的瞬間,所有情緒一擁而上,無論是誰都可能不知所措,有些人可能因為太過震驚而僵住,有些人則可能因為害怕而選擇假裝這件事沒有發生。
現任詠安心理諮商所所長的劉語婕談到,對於青少年來說,得知懷孕的當下,如果我們能夠找人談一談現況,可以減緩後續擔心、焦慮反應,聊聊的對象可以是自己信任的親友、也或許是老師或另一半⋯⋯。
可以從相關話題切入開始,稍微說出自己的煩惱與想法,待情緒緩和之後,再共同尋找相關資源協助處理,例如輔導老師、社工師、心理師、青少年親善認證的機構、未成年懷孕求助網、全國未成年懷孕諮詢專線(0800-257-085)等。
身為家長|孩子未成年懷孕,我能夠如何調適?
「你說什麼?懷孕了?」得知孩子未成年懷孕,要保持理性進行溝通是不容易的,甚至可能因為憤怒、著急的心,無意中說出傷人的話。
劉醫師指出,身為家長,我們所能做的有以下兩件事。
1. 安撫個人的情緒,冷靜下來再和孩子談
尋找親友、伴侶、甚至是心理諮商師,聊一聊自己在意的點,排出想法的優先順序,以釐清情緒產生的原因。例如:我在意自己的面子、擔心孩子的身心狀態、還沒有能力養孩子等。當我們回到理性的狀態,再和孩子討論下一步。
2. 把問題當作挑戰,思考後續能如何應對
比起「未成年懷孕」這件事,更重要的是後續能夠如何處理。我們可以嘗試轉換面對的心態,將問題視為挑戰,而不是無解的難題。從了解生育的黃金決策期內的應對守則開始,向外尋找提供協助的管道與資源。
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議題:「不生」v.s「生」
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在調適好情緒、了解相關的求助管道後,我們還需要知道「生與不生」各自的挑戰,以做出是否生育的抉擇。
「不生」的挑戰:流產後的延宕悲傷
回憶過去諮商個案的經驗,劉醫師提到曾有一位少女在得知自己懷孕後,為了快速處理而決定流產。然而,不久之後,與她年齡相近的堂姊妹也遇到相同情況,但對方選擇生下孩子,而堂姐妹的家人也表示支持。
對於少女而言,對比當初自己當下誰都不敢說、獨自一人拿掉孩子的經驗,看見堂姊妹的選擇令人相當羨慕且十分後悔,開始責備自己當時的作法,認為如果當時有告知家人,而他們選擇支持自己的話,或許自己也能將孩子生下來。
研究指出,選擇不生導致的延宕悲傷,會發生在許多選擇流產的婦女身上,尤其在結婚或再度生小孩的時候。
例如走在街上看到小朋友或懷孕的媽媽,會連想到過去人工流產的經驗,產生極大的失落、歉疚、罪惡感,因而反覆詢問自己「如果當時也把那個孩子生下來,他是不是也這麼可愛?」、「回到過去的話自己是不是會有不同選擇?」。除此之外,對於身為學生的青少女來說,與其他同儕相處時,她們可能會懷疑「拿掉孩子的自己是不是壞女孩?」,因而打擊到個人的自信心與自我概念。

https://thisissivylla.com/2021/01/maternity-bag-checklist/pexels-kristina-paukshtite-3242264-2/
「生下來」的挑戰:我和孩子的未來
尚處求學階段的青少女,選擇生孩子有兩個面向的挑戰:對於自己和對於孩子。
以個人來說,陷入人際困境的心理調適將是一大課題,如同儕排擠、街訪鄰居間的議論、和伴侶的衝突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等。另外,學習步調的調整,如孕期間要照常上學或是選擇休學,也是需要提前考慮、安排好的。目前教育部對於小媽媽、小爸爸有提供相關配套措施處理,包括課桌椅訂製、產假、考試時間調整等,如有需求可上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查詢。
以孩子來說,則包括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撫養、由誰來照顧等子女養育問題。若當想生但經濟能力不許可時,可以考慮寄養或出養。「寄養」代表孩子出生後,先寄居在他人家中直到可以扶養為止;「出養」則是領養的概念,身為生母的青少女會需要選擇孩子的出養家庭,雖然基本上不能見面,但能夠和出養家庭協商要定期寄照片,讓生下孩子的媽媽放心。延伸閱讀:從《華燈初上》看出養孩子的心路歷程
劉醫師提到:「在青少女遇到懷孕、要做決策時,能夠被支持到生下孩子是很重要的。在這之中,最大的支持系統是來自家庭。」換句話說,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是支持自己的,無論後續的旅程有多辛苦,他們會更有信心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決定。
因此,無論正在閱讀的你是青少年還是家長,讓我們從「家」開始,一起學習如何面對未成年懷孕的議題吧!
更多認識青少年親善照護服務資訊
開箱影片|增進青少年面對問題的知能
聽聽Podcast|關於「家庭性教育」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整合專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青少年健康支持網絡網站
更多即時資訊更新: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青少年健康支持網絡
本篇文章內容彙整自2022年青少年親善專家專訪,藉由深度訪談醫師及諮商心理師在現場真實看見之狀況,協助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兒童及青少年性健康促進。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承辦單位:雞湯來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