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大學宿舍可以男女混宿嗎?比可否同住更重要的3件事 

 大學宿舍男女混住會怎麼樣嗎?國立政治大學因應學校部分宿舍(莊敬外舍)轉為捷運用地,造成床位大量減少,過渡時期方案之一為整修化南新村作為臨時宿舍。特別的是,開放學生與室友組隊「生理性別不拘」,成為全台第一個男女可同房的大學宿舍。

 消息一出引起眾多討論,一派聲音認為怎麼可以同住?「會變賓館、X房、X窟」「好像會有點尷尬」「生活感覺會不方便」,也有一派則認為「這其實很日常啊」「這才是真正的性別友善」。

 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性別友善?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又可以怎麼因應呢?

大學宿舍的性別友善漸進演變:同棟不同樓 → 同樓不同房 → 不限同房

 其實,大學宿舍打破二元區分,創造性別友善空間,是政策趨勢,也是還給跨性別者一個本來就該擁有的自在空間。近幾年大學宿舍陸續設有「同棟不同樓」的性別友善政策,然而對於跨性別者而言,不僅須歷經重重審核、晤談、診斷的歷程,明確分樓層、分區域,仍會使認同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者,因為外貌打扮多會和認同性別較一致,走近自己的住宿空間時仍會「顯得突兀」,難以達到性別友善真正自在與自然的生活空間。

 直到2020年,臺師大首推「同樓不同房」,並採取梅花交錯的形式安排不同生理性別的房間,提升跨性別者的融入性。

 此次,政大改建化南新村為臨時宿舍,開放學生與室友自行組隊申請,不限性別、不限是否同房,不再需特別標示跨性別者的身份。打破了過往我們對於學校宿舍的印象,然而爭論到底可否同住之時,或許以下三個方向值得我們反思:

1. 宿舍混住並非特例!或許日常的生活共融更是「常態」

 當我們以「不限生理性別」的思維來看宿舍,顛覆過往多年來的習慣與印象,有些衝擊與疑慮是很合理的。不過,當「不限生理性別」的思維來看宿舍安排,不僅不再刻意標示跨性別者的存在,還給每個性別認同者一個自在融入的生活空間,更是讓眾人回到社會生活的常態來看待住宿。

 從小到大,其實多數的生活空間本來就會有不同性別者的存在,小至家庭生活、親戚家族旅遊、學校生活、校外教學,甚至是在外租屋。回到「和不同性別的人共同生活」,一開始有些不習慣,但或許只是回到原本日常自然的狀態。

2. 比擔心會尷尬、發生性行為更重要的事:及早學習「性別尊重與相處」

 不分性別同住最多人提到的疑慮是生活習慣上的不方便,或擔心性行為發生。然而,生活中一定會有遇到不同性別的場合,與其隔離來達到保護效果,或許更積極的做法是加強性教育——當每個人都學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那麼擔心的事情自然不會發生。

 值得留意的是,每個人成長歷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場域「家庭」及「學校」,「性教育」常常缺席了!

 兒福聯盟2016年「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指出近七成(67.6%)家庭從未討論過「性行為」議題,超過一半(56.3%)從未討論過感情議題,將近一半(44.7%)家庭避免接觸18禁內容,三分之一(29.2%)家庭從未討論性生理發展的議題。 

 郭麗安、陳宇平、王大維、劉安真、張歆祐(2017)研究以問卷調查學生、家長與教師對於性教育及情感教育的想法,發現師長較容易著眼於「保護自我」意涵之主題;然而,對於孩子而言,或許更本能地想了解覺察自我、表達情感及經營關係。

 探究父母為何不與孩子談論「性」,原因之一為多數師長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有機會,甚至從來沒有公開與自己談過性,自然而然就覺得這是一件羞於啟齒、不知如何談論的事情,甚至害怕談了會不會反而讓孩子們太早接觸、太早嘗試。

 但其實性的發展與探索,是成長過程中正常也必經的歷程。不論性別認同,都是自我探索與人際相處的課題。不是只有長大了、住宿才會發生可能尷尬或危險的情況,與其擔心、禁止、避而不談,不如及早討論。

 尷尬或危險,不是因為在特定情境下才會發生,而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應對之道。練習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是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從認識感受到勇敢發聲,和小黑啤一起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3. 性別友善是每一個人的事!從家庭、學校……,一點點小改變做起

 家庭性教育並非要家長非常專業地教授性知識,而是用開放、可溝通的方式與孩子談論。台灣研究發現家長「教養態度」與孩子性知識程度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親子「經常溝通」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生殖生理知識、性騷擾及性侵害的認知知識均高於親子「不常溝通」的國小六年級學生。也就是說,親子之間越能開放談論各樣的議題,孩子對於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議題,了解程度通常也越高。

 改變,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但為了更友善共融的社會,更為了自己與下一代的人生,試著多聊一點,讓尊重自己與他人,認識性與性別,成為我們新一代成長歷程中必經的學習!

延伸閱讀:致老師與家長的一封信:我們一起練就面對性教育的勇氣

延伸閱讀:家庭中為何不談性?3個「家庭性教育」入門策略

分享此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