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燒罐青少年:如何陪伴鬱悶青少年「解悶」?

 如果要以一個生活物品形容青少年族群,你會想到什麼呢?

 提示一:我們常看到它擁有五顏六色、或低調或高調的外觀
 提示二:無法馬上從外表知道它的內容物是冰的、是溫的,還是熱的

 你猜到了嗎?答案就是「燜燒罐」!青少年族群經常難以從外在得知他的想法與感受,還有可能將他的各種情緒悶在心裡。

青少年是怎麼變「悶」燒罐的?潛藏著的「不安」在作祟

 

「其實好希望你陪陪我,但如果你真的要來陪我,我卻又突然覺得心情複雜,而不想要你靠近我」
-焦慮抗拒的青少年心理

「有你沒你我都沒差」、「誰都不要來靠近我」
-逃避他人關心的青少年心理

情境素材取自王櫻芬(2012)研究

 當青少年經常出現上述人際互動模式,表示他「不擅於覺察自我情緒、運用不同方式調整情緒,也較缺乏對自己的情緒調整能力較沒有自信和反思能力」。

 不僅如此,研究還告訴我們:「如果青少年對於與家長相處覺得不自在,同時擔憂家長和好友會拒絕他或拋棄他,那麼青少年便容易沒有自信,較沒有生活目標、對學校規定和老師要求感到困擾,且會感到較高的憂鬱情緒。」

 這樣看來,人際互動上顯得較無安全感、感到情緒憂鬱的青少年,似乎像燜燒罐一般:外觀看不出內容物實際上是什麼,然而罐子裡面卻悶著許多想法與感受,不知道什麼時間會爆炸。

延伸閱讀:不安全感如何影響人際互動?認識人際依附四大類型

陪伴我家青少年找到「解悶」方法

 想要培養一個不「悶」燒,能夠與他人有良好人際互動的孩子,可以試著從引導孩子開始。陪伴孩子判讀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使用多元的方法來調適,減緩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能帶來更高的主觀幸福感,也就能夠減緩憂鬱的狀態。

 過往曾有學者討論哪一種情緒調適的方法比較好,然而在後來的研究則告訴我們:其實無論是哪種方法,只要能夠知道自身狀況、彈性運用以調適壓力,哪一種方法其實不是重點。  

相關推薦:培養孩子高情商,從覺察情緒開始!

 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指出「情緒能動性信念」的概念,亦即:相信我們的情緒不是僵化的反應模式,而是有彈性、可改變的,「能夠改變」就表示我們可以有調整與進步的空間。

 身為想讓「悶」燒罐青少年感到安全的陪伴者,我們可以這樣做:

技巧1|確定自己與孩子的重要性

 如同我們上面所提及的研究,與青少年最為親近的家長,是在他身旁最有機會了解他、相當重要的人。身為陪伴青少年解悶的關鍵夥伴,除了時常關心孩子,更重要的是將「對孩子的肯定與重視表現出來,讓孩子確實接收到」。

技巧2|讓青少年感到「我們屬於同一陣線」 

 臨床心理師洪培芸曾在書中寫到「歸屬感不只是社交需求,更是安全需求。」多一點理解、傾聽,少一點單向的說理與教訓;少指責或評論青少年分享的人、事、物,多看見青少年在分享當中更深處的感受與想法。

 當我們在青少年分享的同時,能展現出「我懂你、我跟你是同一陣線的!」,相信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身為家長或陪伴者的我們,若能看見並相信青少年:在「人際互動、情緒調節」方面仍有調整的可能性,就有機會陪伴「悶壞」的青少年「解悶」的關鍵引導者,也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夥伴。

相關推薦:親子情緒紓解專區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宋采臻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榮淑媚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張心怡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王櫻芬(2012)。情緒調節在青少年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教育心理學報,44(2),273-294。
郭昀昕(2017)。青少年之情緒調節對其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情緒彈性為中介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分享此文至